【兒權觀點】想像一個與兒童共同生活的社會空間
2022.03.17
又一次,我們看見乘客抱怨同車孩童的新聞。高鐵上一位一位女子對著正在安撫女兒哭鬧的媽媽說:「我不能接受哭鬧的小孩跟妳坐在我旁邊」。這樣的消息並不少見,稍微搜尋一下就會看到許多討論。
2017年兒盟的友善育兒氛圍調查報告指出,有44.6%的家長曾遇過對幼兒的忍受度較低的路人,其中有40.8%會直接對孩子顯露不耐煩,甚至有近一成因為嬰幼兒聲音而出聲責備父母或孩子,有4.4%會直接驅趕父母及孩子。
在台灣,雖然人們已漸漸開始理解兒童權利,理解友善的育兒環境對兒童成長和家長都是極重要的支持,但距離抵達「共同生活的社會空間」怕是還有一段可努力的空間。
站在營造友善育兒家庭的期待下,我們仍然期盼人們可以多理解兒童的發展狀態,給予更多的包容或是協助,但我們也可同理害怕吵雜的心情,在類似的事件中,是否有一種不致對立的可能,譬如這位乘客也許可尋求高鐵站務員或其他協助,讓自己更換座位,或是溫和地表達自己的困擾,並尋求其他處理的方式。
兒童是尚在發展中的人類,生機蓬勃的個體自然不可能絕對的安靜,兒童也不該被排除或隔絕在社會之外,所以我們更需要一種對共同生活的想像力,不只是為了兒童的發展,也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的需求。
相關文章
✅搭高鐵遇到孩子哭鬧 女乘客向母子喊:不能接受妳們坐我旁邊
✅兒福聯盟調查報告 2017年社會友善育兒氛圍調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