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接受線上挑戰,為何青少年最後會斷送生命?
如果有人在社群媒體上邀請你參與「挑戰」(challenge),你會參加嗎?
無論是希望能讓人們更加重視漸凍症(ALS)的冰桶挑戰(# ice bucket challenge),或是兒少在抖音之類的社群軟體上,分享手指舞等純粹好玩的接龍活動,總能吸引越來越多人跟隨加入。即便這些挑戰的本意大多只是「好玩」,但有一些人卻利用青少年愛玩、想從眾的心理,向他們發出傷害自己的「挑戰」,不少青少年更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
2013 年的冬季,俄羅斯各地傳出多起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在警方抽絲剝繭後,竟發現這些離奇的自殺事件,都與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社群遊戲藍鯨遊戲(blue whale challenge)有關。
這是一個只有受邀者才能夠加入,為期五十天的挑戰遊戲。活動任務從一開始的一個人看恐怖電影、和爸媽撒謊獲得更多的零用錢、寫下家裡的電話號碼等簡單任務,一步步變成拿刀片在身體上自殘、深夜時分站在自家頂樓做危險行為,以至最終任務──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獵奇且讓人驚訝的「任務」,卻在短短數年間奪走上百名青少年的性命。
經過研究分析後發現,藍鯨遊戲透過封閉的社群、規則明確的獎勵機制,為這些失去人生方向的青少年提供一個如夢似幻的「新世界」。首先,藍鯨遊戲會透過社群媒體的搜尋功能,鎖定特定用字或標籤,篩選出無法在原生家庭或社交圈中獲得關愛與認同,甚是在現實社會中遭受霸凌和虐待,以致於長時間陷入負面思維、自尊低落的青少年作為目標,並強調「只有通過考驗者才有資格成為我們的一份子」,瞄準了青少年對「認同感」的渴求。再來,透過完成簡單任務青少年便可以晉級的遊戲世界,讓玩家輕鬆獲得他到處尋覓不得的成就感。而且,挑戰過程中的團體壓力——「其他人都很順利地完成了挑戰,就只有我跟不上進度」,會讓青少年產生不希望自己被放棄或落後他人的想法,自動接下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如果有玩家中途「覺醒」要退出,遊戲管理者也能透過這段時間收集的個人資料脅迫對方就範。
深入了解這些悲慘案例後,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希望獲得的「不想孤單」、「想獲得認同」的想法,與成人無任何分別,唯一差異是在碰到困境或不合理的事情時,人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支援來協助自己。許多藍鯨遊戲的倖存者也都是向非玩家的親友求助後,才打破原本看似無解的死局,可見成人的支持和同理,對身陷認同困境的兒少來說,仍然是最有力、非常重要的資源。
兒盟誠意邀請您跟我們一起,透過簡單、具體的工具——Beat Box 上網安全百寶箱,帶著孩子討論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隱私及應對千奇百怪的網友狀況,保護孩子在網上安全之餘,也能更貼近和同理他們的處境。
新聞來源:
五十天的挑戰,最後的任務是跳樓:那些讓青少年說出我願意的「藍鯨遊戲」
延伸閱讀:
Beat Box 上網安全百寶箱——一本適合家長帶領兒少討論上網安全的手冊
https://www.cylaw.org.tw/about/advocacy/10/433
Photo by Creative Christian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