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為何孩子沉默地離家,獨自在未知的世界闖蕩?
上周末有一名國中女學生疑似跟網友見面後失聯,引發各界關注,警方也派出大量警力介入進行協尋,這樣的事件不但令人擔憂與痛心,也讓我們看見兒少在新興的網路世界中,確實也面對了各式各樣的風險。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19年未滿18歲「離家出走」共有4,158人,兒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下稱失蹤中心)長期關注兒少離家失聯的議題,發現許多青少年離家背後都有許多複雜的原因和動機。 有鑑於此,失蹤中心於2017年分析近10年服務之離家兒少後發現,離家兒少首次離家年齡平均為14.5歲,而且年齡集中在13至15歲的國中階段,比例近四成八(47.9%)。
另一方面,失蹤中心也從調查中發現兒少離家有三大類型:「猛爆型離家」、「復發型離家」、「預兆型離家」。
「猛爆型離家」:不曾有離家的經驗,或過去曾有離家過,但是很久以前的事,家人自陳孩子本次離家前沒有任何異狀。
「復發型離家」:孩子經常反覆性離家,有中輟、交友不慎等情形,即使尋獲又會再離家,離家的頻率很高。
「預兆型離家」:孩子在離家前有些異狀(如遲到早退、晚歸、未回家過夜但隔天有返家、交友不慎、親子衝突等)或離家一、兩天就回家。
其中無跡可尋的「猛爆型離家」比例超過三成,家人表示孩子離家並沒有發現任何異狀、對可能去向也沒有頭緒,讓家人感到驚慌失措。從實務工作中所見,這類型的孩子可能因沉重的課業和考試、挫折的人際關係、不服家長的管教等而累積了諸多壓力,網友或有心人士的誘騙或煽動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孩子不告而別離家;兒盟一方面與大家一同集氣,希望這位少女早日返家,另一方面也提醒各位家長,一旦確認孩子有失蹤情況,請立即攜帶相關身分證明文件、孩子照片,到就近的派出所或是警局即可報案,不須等待24小時或回到戶籍地報案;父母平常也應多多留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網路使用狀況和同儕關係,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況,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和支持,讓這樣的不幸事件不再發生。
新聞連結:
高雄失聯女學生新竹尋獲 警帶回涉控制行動男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9015003.aspx
高雄少女北上失聯 警擴大偵辦找到涉案男車輛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8310206.aspx
照片來源:Aditya Saxena@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