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期盼在異地重生的難民兒少
[photo by jcomp@freepik]
2015年歐洲爆發難民潮,許多未成年人也在其中顛沛流離,以採取開放接納態度德國為例,收容逾百萬名難民中有近三分之一未滿18歲。雖然德國政府對未滿18歲的難民獨自一人到達德國申請庇護制定了相關保護措施,但實際操作上卻有許多漏洞,讓這些在異鄉無依無靠的難民兒童,無法展開企盼的新生活;一旦庇護申請遭拒,就要面臨無法就學或就業的等待期,甚至直接被遣返。
「無成年人陪同未成年難民聯邦協會」(BumF)長期陪伴、觀察這群難民兒少的處境,發現到除了對未來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每天都活在缺乏安全感的恐懼中,孩子們也背負了家裡的期待而常感愧疚與挫折;除制度限制,如何讓這些難民兒少與社會有更緊密的連結也是重要的議題,難民們因為文化或語言的隔閡,生活很容易被局限在難民營或收容中心,雖然德國政府提供了投入大量經費、舉辦過許多針對難民青少年的計畫,試圖幫助他們融入德國社會、療癒過去戰爭帶來的創傷等,但絕大多數都失敗了;因為這些計畫都忘了他們只是個孩子,孩子只想當個普通的人,希望被平等對待。故此,德國有些團體也發起行動,透過家教、運動或藝術等活動,讓當地青少年在活動的過程中更認識這群異鄉人,學習及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差異。
為更認識難民兒少的處境以及相關的培力活動,兒盟特別於近日邀請BumF組織的德國難民兒少培力專家Mohammed Jouni來台與我們交流和分享,之後我們會有更多關於難民兒少的培力工作與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新聞連結:
一張遺失的身分證明,少年難民被拒絕的未來
https://reurl.cc/72kOMk
延伸閱讀:
我們不相信你未成年——難民犯罪中連帶「受害」的少年
不讓年幼的他們只是一疊疊檔案——成為小難民的異鄉父母
跨越難民與公民的隱形界線,共融計畫幫孩子找回「正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