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回應】打罵,不會是愛孩子的方式
黃韻璇/兒童福利聯盟執行秘書
2018.06.07
一對育有三寶的爸媽,在粉絲專頁上發布影片,影片中爸爸用吸塵器嚇孩子,且用衣架教訓孩子,此影片引起許多社會大眾的關注,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教養方式在台灣社會可能並非少見。兒福聯盟在2016年調查發現「出手體罰」的教養方式還是普遍存在一般家庭,有4成6的孩子曾被父母親用「打」的方式管教過,有近3成孩子被打傷。言語暴力方面,有近半兒少表示曾被爸媽大聲叫罵過,有超過4分之1的孩子曾被爸媽用傷害自尊的方式辱罵過。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家長的照顧與管教,在跟家長的互動中,透過家長的引導與示範,慢慢建立起自信,並學習他律與自律。傳統的不打不成器、因為愛你才罵你,常常帶來的只是當下威嚇的效果,孩子心裡留下的是害怕恐懼,而不是學習到對錯的分辨能力。這種以愛為名的管教,常常把孩子愈推愈遠,造成孩子自尊低落、親子關係疏離,更可能在情緒失控下造成無法彌補的憾事。
本會多年來與孩子及家長工作的經驗裡,發現管教要有效,需要先穩定家長與孩子的情緒,家長的情緒要穩定,管教才不會流於情緒性宣洩,孩子的情緒被理解了,才能好好聽取家長的教導,當雙方情緒穩定,家長再以溫和的態度及堅定的立場,讓孩子知道那些言語行為需要修正,讓孩子知道我們在意的是行為,而這些行為並不代表孩子本身的好與壞。
提醒家長每回當你在情緒上,想要出手或是大吼大叫之前,可以先練習深呼吸及換位思考,用理解的心與孩子保持誠摯的溝通,這樣才能達到「愛孩子」的教養目的,更能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