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
為瞭解偏鄉孩童放學後的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兒福聯盟於2017年9月21日至10月27日,針對偏鄉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寄發紙本問卷進行調查[1]。總計向65校發送1,664份問卷,回收59校共1,30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8.4%。其中,男學生占52.7%,女學生占47.3%。在95%的信賴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7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此次調查也請受測學校以校為單位,由一位老師作為代表填寫老師版的問卷,藉此從校方(老師)的角度來看偏鄉孩子們的教育資源與需求,最後獲得了52校回覆的資料。
偏鄉孩童的生活與學習困境
本次調查發現,有17.7%的偏鄉家長在外縣市工作,無法每天回家,也因此使得家庭功能下滑,孩子得自行打理或仰賴學校提供餐食,得協助分擔家務家計,課後缺乏家人照顧指導其學業。因此,為了協助偏鄉孩子克服學習困境,提供孩子課後的學習輔導資源,並維持這樣的教育資源協助達一段時間,可謂相當重要。
- 二成一的偏鄉孩子經常得自己準備早晚餐,或吃學校提供的餐食
- 交叉分析結果顯示--「親職化兒童」對人生與未來發展較感到灰暗
- 七成老師經常得介入補充偏鄉家庭的功能
- 約九成老師認為偏鄉家長欠缺看顧孩子課業能力、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亦少
- 八成二老師擔心偏鄉孩童升國中後課業會跟不上其他同學
- 三到五成老師憂心偏鄉孩子升國中後會學壞
課後輔導與社團有助解決偏鄉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困境
在調查時,有65%孩童有參加學校或社區辦的課後輔導,71.5%孩童有參加學校辦的課後社團活動。68.6%的孩童表示喜歡參加社區或學校辦的課後輔導,主要原因是:「可以跟同學、朋友在一起」(73%)、「有人教我寫功課」(57.3%)、「可以讓我的成績進步」(52.2%)、「學到的東西讓我覺得自己很棒很厲害」(45.9%)等。此外,也有87%的孩子認為學校或社區辦的課後輔導或補習/安親班,對他的功課有所幫助。
課後社團一樣也獲得偏鄉孩子的肯定。有91.9%的孩童認為,參加社團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事物。然而,仍有些孩子由於學校或家計等因素,未能參加課後社團活動。16.3%孩子表示學校沒有開設社團,這可能顯示了學校在人力或經費上較為困窘,故無法開辦的問題。另一方面,有9.1%孩子下課後得趕回家幫忙家務,有2.1%孩子家裡繳不出社團費用,因此未能參加社團。
沒參加課輔或社團活動,孩子的課後生活較閑散,缺乏正常照料。有58.8%的孩子表示會感到無聊,有49.3%會玩3C產品來打發時間,有37.3%會一直看電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21.5%的孩童課後沒有人可以帶著寫功課,有4%的孩子下課回家後沒有飯吃。
外界資源「穩定」挹注,拓展偏鄉孩子的生命視野
說到當下偏鄉孩童亟需資源挹注或協助改善的面向,半數以上的學校都認為應優先關注「文化刺激(譬如:城鄉交流、參訪)」與「穩定師資」這兩項,占比分別為66.1%與51.8%。排名第三的項目是「情緒/生命教育」,占41.1%。其他的面向則尚有:課後輔導(39.3%)、職業體驗活動(39.3%)、寒暑期育樂營(37.5%)、親子活動(37.5%)、才藝學習(35.7%)、家庭經濟補助(35.7%)、教學設備(28.6%)、數位落差(25%)、生活自理能力教育(23.2%)、課外讀物(21.4%)、學校社團(19.6%)、飲食營養補給(12.5%)。由此可見,相較於物質面的補助,目前偏鄉孩童反倒對各種教育、輔導上的服務資源有更高的需求。
然而,在補助資源上學校卻面臨了「不夠穩定」、「不易找到補助管道」等問題。有28.1%的受訪學校認為,目前申請到的各類補助資源不足以因應學童們的需求。有39.3%的受訪學校覺得當前接受的補助並不是很穩定[2],可能無法每年都能獲得。而在申請補助的可近性、難易度上,則有近半(49.1%)學校覺得不容易找到。
若補助的持續性差,而在尋找補助管道上又不甚容易,那麼勢必會影響對偏鄉孩童提供的照顧與學習服務。因此兒福聯盟攜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長年來為點燃生命之火募款活動共同努力,邀請社會大眾加入行善行列,點起愛的火苗,以一己之力提供一點點幫助。每筆捐款將成為偏鄉弱勢孩子們的生活扶助基金,讓他們擁有正面向上的力量;未來,他們也將學會付出,延續愛的力量,用行動讓愛不斷循環。
[1] 本研究定義之偏鄉採用中研院社會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偏鄉與高齡化地區分類。以前述鄉鎮市區的人口資料分層,再以教育部公布之國小名錄來進行抽樣。
[2] 以整體而言「每年是否都能申請到」作為校方自評穩定與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