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對孩子的言語暴力和情緒疏忽! 2016年橘絲帶兒保運動
>>橘絲帶兒保運動<<
言語暴力和情緒疏忽不像身體暴力對兒童的傷害一樣容易被看見,它們對兒童內心造成的傷害較不易被察覺,而因此常被忽視。但研究顯示被嚴重情緒虐待和疏忽的孩子都有一些共通的情況,包含:不快樂、有行為問題、發展遲緩、和主要照顧者的依附充滿不安全感、不斷處在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中,且都受低自尊所苦,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不被需要、在生活中無法成就任何事(Iwaniec, 2006),這些影響許多較隱微而難以察覺,但對兒童心理的傷害長久而深遠。 因此,兒福聯盟進行了「2016年台灣兒少家庭生活中暴力對待情形調查報告」,除了身體暴力外,希望了解一般家長管教子女時言語暴力與情緒疏忽之情形,以及對孩子在離家念頭、自尊的影響。
你是否自認打孩子控制得宜就不會受傷?
28.3%兒少曾被父母打傷,有打,就可能受傷
調查發現,46.0%的兒少曾被父母打,28.3%的兒少曾被父母打傷。篩除未曾被打的兒少,將打的頻率與嚴重程度進行交叉分析,則可發現:總是或經常被父母打的兒少,曾被父母打傷的比例明顯較偶而被父母打的兒少高,即使是偶而被打的兒少,也有46.2%曾被父母打傷。這顯示,會選擇用打的方式管教的父母,或許認為在打小孩時可以控制輕重不讓小孩受傷,然而實際上,只要有打,就很有可能發生失控的場面讓孩子受傷。
你是否用言語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6.8%兒少曾被用傷害自尊的方式辱罵
調查也發現:近半數(49.2%)的兒少曾被父母大聲叫罵,約四分之一(26.8%)的兒少表示曾被父母用傷害其自尊心的方式辱罵、19.1%兒少曾被父母在外人面前斥責或貶低、16.7%曾被父母嘲弄或取笑。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可能因自己生氣的情緒,而將這些情緒化為言語,傾瀉在孩子身上,這些情緒性的話語和對待方式,經常超越了合理管教的界線,成為一種傷害孩子、貶損他們人格的言語暴力。值得留意的是,有11.4%的孩子表示曾被爸媽當作出氣筒,從家長的角度,或許認為自己是為了管教的目、是為孩子好而打罵孩子,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在暴力的言語和行動責罰下,他們接收到的訊息可能只是被家長宣洩憤怒、出氣的那部分。
你是拒絕情感回應的家長嗎?
近一成家長不常稱讚孩子
除了激烈、外顯的言語暴力外,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採取一種拒絕情感回應的方式互動,可能是冷淡、不給予讚許、認可、情感支持,就是所謂的情緒疏忽。調查中,近一成(9.2%)的兒少表示父母不會稱讚他、7.1%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6.3%兒少覺得父母其中一方不喜歡他。這種不給予讚許、認可、情感支持的親子互動模式,相較於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更不容易被察覺,可能成為家長與孩子互動中的一種慣性而不自知。
暴力對待對兒少離家念頭的影響
調查中,有9.1%的兒少表示,若有機會會想要離開自己的家庭。分析前述身體暴力、言語暴力和情緒疏忽,和兒少離家念頭的關係,發現會被父母打(不論頻率,只要父母會採取打的方式管教)、曾被父母打傷,有遭受父母言語暴力、有遭受父母情緒疏忽的兒少,其離家念頭的平均分數都顯著的較沒有這些情況的兒少為高,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家庭中不管是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或情感疏忽,都形成一股無形的推力,可能讓孩子產生離家的念頭,而此時若沒有其他支持,又或兒少身邊有幫派、毒品等誘惑成為拉力,這些在家中得不到溫暖的孩子們就更容易轉而陷入更大的危險之中。
暴力對待對兒少自尊的影響
調查中,整體兒少自尊的平均分數為26.80 (標準差=5.309)。檢視遭受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情緒疏忽和兒少自尊之間的關係,可發現:會被父母用打的方式管教、曾被父母打傷,有遭受父母言語暴力、有遭受父母情緒疏忽的兒少,其自尊的平均分數都顯著的較沒有前述這些情況的兒少為低,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特別是情緒疏忽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更是不可輕視。
有被父母用打的方式管教的孩子,自尊平均分數明顯較未被父母用打的方式管教的孩子低,這個結果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認為「體罰不論輕重,都是有損兒童自尊」的說法。而遭受言語暴力或情緒疏忽的兒少,其自尊的平均分數又較遭受身體暴力的更低,因此除了避免身體暴力,家長們可能更需留意在言語和情緒上,要避免對兒少情緒化的攻擊、貶抑,也要記得適時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和回應。
兒福聯盟為此提出愛孩子零暴力-溫柔教養三要三不的呼籲:
- 要抱抱不要打打
打是一種暴力形式,有打就可能打傷,且有損孩子人格尊嚴。家長們可以多嘗試正向管教,避免用打做為管教手段。要做到正向管教,家長們要提供給孩子溫暖和秩序。溫暖就是給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無條件的愛、言語和肢體動作的關心、理解孩子發展的程度、能敏銳回應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感受;而正向管教並非放任孩子自生自滅,也需要教導孩子秩序,方式是明確的告知孩子行為規範、清楚表達期望、解釋理由、態度是要協助孩子達成目標、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持續地和孩子對話協商(Durrant, 2013)。
- 要聊聊不要罵罵
管教中情緒性、貶損的言語,都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傷害,家長們平時要多留意、覺察自己和孩子互動時的話語,是否常將情緒性的攻擊帶入其中?是否不常給予孩子適時的情感回應?每天記得多點時間與孩子聊天互動,增進彼此了解與親密感,在親子溫柔互動中孩子可以學習更多的尊重和意見表達。家長和孩子間厚實的親子關係,才是有效教養的關鍵基礎。
- 多走走不當宅宅
調查報告配合兒福聯盟每年11月的「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發布,除了關注兒少在家庭中受暴力對待的情形外,也邀請大家一同來參與11/12舉辦的橘絲帶野餐日走走 (活動網址:http://orange.children.org.tw/),不但增進親子互動,也可以一起響應活動訴求的「愛孩子,零暴力」。
參考資料
Durrant, J. E. (2013). Positive discipline in everyday parenting. Stockholm, Sweden: Save the Children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