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站內搜尋
兒少權益倡導
首頁    兒少權益倡導    生存權/兒少保護    文章內容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暑假事故傷害頻傳,近八成兒少溺水發生於暑假

2015.07.29

暑假事故傷害頻傳,近八成兒少溺水發生於暑假

 

    漫漫暑假已經來到,新聞中卻頻頻傳來兒少發生事故傷害的報導,統計六月迄今的新聞事件,因各種事故傷害已造成兒少11死,33傷,再加上八仙塵暴事件中傷亡的兒少,則有13死,122傷[1]。這是個讓孩子期待,卻讓家長不放心的時間,兒少脫離了學校的看顧,四處遊玩、參與各種活動,若不留意自身安全,就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事故傷害。為了解台灣兒少發生事故傷害的經驗,兒童福利聯盟進行了一項「2015年台灣兒少事故傷害經驗調查報告」,調查發現:

 

一、兒少事故傷害現況: 76.6%的兒少曾發生需就醫的嚴重事故傷害

    調查中,特針對常見的七項事故傷害[2]進行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之間,有82.1%的兒少至少經歷過其中一項。再請孩子回溯到從小到大記憶所及,曾因事故傷害而就醫之嚴重情形(除溺水外[3]),結果發現,有76.6%的兒少表示自己曾發生過需要就醫的嚴重事故傷害。

 

二、學齡前誤食藥/毒物、吞塞異物較其他年齡層高

分析嚴重事故傷害發生的時間點,回溯兒少在學齡前發生的嚴重事故中,有嚴重誤食藥/毒物、吞塞異物經驗之兒少,有較高比例發生於學齡前(分別有55.3%、66.7%)。學齡前幼童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向外探索時因為無法判斷分辨,可能抓到東西就往嘴裡送,因此家長需更費心看顧,切忌將危險物品放置於易取得處,或將藥物、不能食用的物品、溶劑用食品容器裝盛(如:糖果罐、水瓶),以免幼童誤食。

 

三、學齡兒少有溺水經驗者78.1%發生在暑假

    學齡兒少嚴重的一般外傷有75.2%發生於學期中、嚴重的跌倒/墜落有68.3%發生於學期中,是發生於學期中比例最高的兩個事故傷害。學齡兒少於寒暑假曾溺水的比例有78.1%,是長假期間學齡兒少最容易發生的事故傷害。根據2013年教育部校安統計則顯示,該年暑期(6-8月)發生溺水事件的學生人數達35人,全年超過半數(55.6%)的學生溺水事件發生在暑期(6-8月),暑假間學生們為了消暑從事水上活動的比例大增,不注意戲水安全的話,溺水的機會就高了。

 

四、交通事故傷害和溺水較其他事故別死亡率更高

    雖然曾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傷害和曾溺水的兒少比例(分別為17.1%和6.9%)遠低於一般外傷(52.9%)、跌倒/墜落(47.7%)、燒/燙傷(29.1%),但是兒少交通事故傷害(運輸事故)和溺水的死亡人數、死亡率都一直是兒少事故傷害死亡率的前二名,根據2013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4],台灣全年0-19歲兒少有280人因運輸事故死亡、48人因意外溺死或淹沒死亡,估算0-19歲兒少之運輸事故死亡率約為每十萬人口5.64人、0-19歲兒少意外溺死或淹沒之死亡率約為每十萬人口0.97人。

 

(一) 暑假戲水暗藏危機-溺水事故傷害

暑假溺水事故多,7-10歲是高危險群

兩成一兒少會在禁止戲水水域戲水;兩成七會在無成人陪伴下戲水

    深入檢視6.9%有溺水經驗的兒少(96人),發現檢視溺水發生時的年齡,大多發生在4-未滿13歲間,最多在為國小中低年級的年齡層「7至未滿10歲」,有37.5%。詢問學生們的戲水安全情形,發現,有20.5%的兒少會在禁止戲水水域戲水、26.5%的兒少會在沒有成人陪伴下戲水,雖然不應該在禁止戲水水域戲水是常識,相關單位也一再宣導,但總有學生心懷僥倖,憾事也總是年年發生。家長應時時提醒孩子避免在沒有成人在場時戲水、在游泳池或海邊戲水要有救生員、不在禁止戲水水域戲水,才能遠離溺水事故傷害。

 

(二) 台灣兒少的交通安全習慣亮紅燈-交通事故傷害

嚴重交通事故最多發生於搭乘機動車時

    本調查發現有17.1%的兒少曾發生需就醫的嚴重交通事故傷害。發生方式,最多是搭乘機動車[5]時,有47.0%,其次是騎腳踏車時,有40.2%,再其次為行走時(18.8%)。衛福部2013年的死因統計也顯示,因運輸事故死亡的兒少中,96.4%為搭乘機動車時發生之交通事故。

 

一成曾無照駕駛機車、兩成四很少戴安全帽

    以騎腳踏車為交通工具時,有23.1%的兒少腳踏車沒有安裝反光裝置;以機車為交通工具時,有10.2%的兒少曾經無照駕駛機車,且有24.1%的兒少偶爾或從未戴安全帽;以汽車為交通工具時,28.0%的國小學生總是或經常不坐於後座[6]、40.3%的兒少偶爾或從未繫安全帶[7],而僅有約半數(51.1%)的兒少,小時候(4歲前)搭乘汽車時家長會讓其坐安全座椅[8]。顯示兒少和家長的交通安全習慣仍需再加強。

三、呼籲

兒少

  1. 要注意戲水安全:要注意不要在禁止戲水的水域戲水,要與朋友結伴同行,最好能有成人陪伴,並確認戲水區域是否有救生員。
  2. 要遵守交通規則:騎腳踏車、搭乘機車、汽車時,都要遵守交通規則,特別是不要無照駕駛機車,避免因為一時的不慎造成終身的遺憾。

家長

  1. 多用心居家安全:學齡前幼童最容易發生吞塞異物、誤食藥/毒物而就醫,所以家長在居家與環境安全上要多用心,千萬不可獨留幼童在家中,給孩子一個健康與安全的成長環境。
  2. 多關心暑假動向:父母要多多關心、留意孩子的暑假遊玩去處,也要教導孩子正確的安全知識、因應方式,以預防事故傷害的發生。

[1]八仙塵暴事件傷亡兒少,採截至7/23,教育部公告之高中職以下傷亡數據(2死89傷)。

[2]七項事故傷害為:燒/燙傷、誤食藥/毒物、吞塞異物、跌倒/墜落、一般外傷、交通事故、溺水。

[3]溺水以曾發生就定義為嚴重事故傷害。

[4]衛福部2013年釋出之資料年齡區隔為5歲年齡組,故僅能計算年齡區間0-19歲,含括18-19歲成年人之數據。下文中所有兒少死亡數、死亡率數據均為0-19歲之數據。

[5]含機車與汽車。

[6]依據「汽車駕駛人及乘客繫安全帶實施及宣導辦法」第3條第4款,12歲以下之兒童(約相當於國小六年級以下之學生)應坐於後座,故本處僅篩選調查中國小學生呈現比例。

[7]依據「汽車駕駛人及乘客繫安全帶實施及宣導辦法」第3條,駕駛、前後座乘客均需繫安全帶。

[8]「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於2001年開始有幼童須坐安全椅之規定,本調查抽樣之學童為五年級至八年級,其四歲時約為2005-2008年間,幼童坐安全椅之相關規定已上路多年。

返回

相關連結

+ more
兒福聯盟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
兒福聯盟臉書粉絲頁
收出養資訊服務網
Power by A-cart網站設計:: 虛擬主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