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
2023.11.02
微歧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些特定族群,無意或無意識的歧視、侵犯及危害他人的種族歧視主義,可能是一般民眾所為,且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對的。」,在這些互動中傳達出敵視、輕視、負面評價或羞辱,並對他們造成傷害。
兒盟針對全臺兒少進行調查,本調查於2023年06月01日至06月30日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計8,512人回應問卷。有效樣本中54.6%為國中生、45.4%為高中生;男生佔47.9%、女生佔50.4%及其他1.7%。
有15.1%兒少被霸凌(包含網路、肢體、言語、關係霸凌) ,被微歧視的兒少中,高達34.2%也遭遇霸凌問題
本次調查顯示臺灣兒少有15.1%遭遇校園霸凌,但如果是被微歧視的兒少,被霸凌比例高達34.2%,若與沒有被微歧視的兒少相比,差距更是超過五倍。
38.4%自覺有不一樣特質,外貌、家庭及種族最多 身心疾病、性別氣質、性傾向被微歧視最嚴重
調查顯示兒少中有38.4%自覺與大家有不一樣的特質,最常見的項目前三項分別為外貌(62.2%)、家庭狀況(24.1%)、以及種族(21.6%),另外有近一成的兒少覺得自己的性傾向與性別氣質(8.0%、7.7%)與他人不同。
以「身心障礙」、「身心疾病」的兒少而言,較多有「別人不想坐在我附近或跟我分同一組」被他人排拒在外的情境,以及「因為我完成對一般人而言簡單的事情卻受到讚賞」遭受過度同情的遭遇,比其他特質的兒少有更多類似經驗。
以「身心障礙」、「身心疾病」的兒少而言,較多有「別人不想坐在我附近或跟我分同一組」被他人排拒在外的情境,以及「因為我完成對一般人而言簡單的事情卻受到讚賞」遭受過度同情的遭遇,比其他特質的兒少有更多類似經驗。
有微歧視負向回應經驗兒少,僅21.5%能堅持做自己,轉念、自我增強、求助是關鍵
詢問兒少選擇不隱藏或改變特質的生存方法,首先是改變自己的想法:48.9%認為「做自己不管別人怎麼想」,這樣就不會輕易受到他人影響;其次是「增強其他的特點,轉移注意力」(32.4%),讓同學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只看到不一樣的特質;第三則是透過求助他人。
學校教育及老師的態度更為重要,有近2成學校沒有反霸凌或反歧視教育
有近兩成兒少表示學校沒有做任何反歧視或反霸凌教育;此外,詢問兒少反歧視或反霸凌教育的實用程度,只有38.5%的兒少覺得這些教育對現實狀況有幫助,可知反霸凌相關教育,需要更貼近現實狀況。
呼籲
1.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應重預防與輔導:近日教育部啟動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兒盟建議增加預防的具體措施,如:瑞典的敏感教育,提升對種族、性別不一樣特質之敏感度;韓國的修復式生活教育,學習學生衝突時如何調解並促進彼此對話,將正確處理學生衝突、預防霸凌策略融入校園生活,以避免霸凌創傷發生。
2.活動訊息--不一樣襪、特展:今年再次以「襪!我們不一樣」為主題,從源頭預防霸凌,除舉辦為期四天的《襪!我們不一樣:反霸凌「快閃」特展》外,期盼藉由「不一樣襪」活動提醒大眾對不一樣的尊重,共同營造友善的環境,從源頭出發杜絕校園霸凌。
3.兒盟資源--研習課程、諮詢專線、桌遊:為提升學校預防與處遇工作之專業知能,兒盟提供反霸凌教育教師、學生研習課程,以及反霸凌專線諮詢服務,電話:(04)22025399轉4,「我想聽你說|兒盟反霸凌專線」LINE官方帳號(LINE搜尋:@antibullying)。今年更推出「小咘的冒險之旅」反霸凌桌遊,透過遊戲讓孩子學習人際相處與情緒紓解。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報告索取辦法」】,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