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停課後,看見疫情下的教育不平等
2021.07.22
暑假已將近一半,開學與否,怎麼開學,漸漸成為關注的焦點。
停課的這段期間,學習被迫進入到家庭中,然而家庭本就不是學校教育的場域,每個家庭的資源落差、家長能提供協助的程度,無形中加劇了教育不均的困境。許多報導中都可見到,當家中網路環境不佳、爸媽需要工作無法協助孩子上線參與課程,教師準備不及於是大量依賴書商影片、缺乏互動等等,都讓孩子離學習更遠,弱勢的孩子困境尤甚。
因此,雖然台灣停課的時間不若國外那麼長久,仍稍稍可預見將面臨的學習落差。那關於開學後的彌補,是否有國外經驗可做為參考呢?
親子天下的報導指出:「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 )在6月一場演講中就提到,已經有科技可以協助過動、閱讀障礙、自閉症等特殊需求的孩子,例如英國研究團隊開發出ECHOES研究計畫,就是一個促進5-7歲自閉症、亞斯孩子人際互動技巧的學習環境。史萊賀也提到無法到校,師生關係更對學習效果有巨大影響。他建議,老師一定每天都要跟孩子講到話,無論是透過網路課堂,或用傳統的打電話,都能安定孩子的心,讓孩子有歸屬感,促成好的學習效果。」
芬蘭政府也在停課結束後進行全國的問卷調查,以了解中小學學生在停課時的學習狀況與家長的看法,並依問卷調查結果,撥補經費供聘請特殊需求教師、學習顧問、補救教學師資,以及學生的心理諮商服務。
台灣的教育現況和停課時間長短都與國外不同,上述的他山之石,不一定能夠直接平移到台灣的處境。關於開學的種種,我們可以交給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衡量,但關於疫情讓我們再次看見教育不平等的落差,如何減少與弭平落差,並照顧弱勢孩子的需求,就是未來我們可以持續努力關注的方向。
新聞連結:
✅停課風暴下 「一個都不能少」的挑戰
✅停課造成的影響:芬蘭的停課後調查與補救措施
❤️延伸閱讀:兒盟小舵手助學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