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
台灣教育改革自1990年代始,迄今已有許多政策變革、制度修正與口號建言,從「九年一貫」、「一綱多本」到「多元入學」、「十二年國教」等,特別是自2011年開始啟動的「十二年國教」,其中一項目標就是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究竟這樣的制度在相隔六年之後,是否有達到紓解壓力、引導多元適性發展之效果?
為瞭解孩子們背負的課業壓力是否改善,兒盟繼2011年以後相隔六年,再度以兒少學習疲勞與學習動機為主題進行調查,希望能從孩子的視角與需求來看教育改革成效。
本調查施測時間為2017年4月10日至4月28日,以實體問卷進行。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童,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隨機於全台各地(外島除外)抽出學校,依各縣市學生比例決定各縣市施測人數,總計發出2000份問卷,回收170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5.4%,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37個百分點。有效樣本中,48.5%為男生,51.5%為女生;五、六、七、八年級學生分別佔23.9%、24.4%、22.3%、29.4%。
一、50.4%學生感到學習疲勞,情形惡化,平均分數上升
逾半數(50.4%)的五六七八年級學童有出現學習疲勞情形(中等疲勞加上過量疲勞),甚至有一成三(12.7%)兒少已達「學習過勞」程度,整體疲勞分數較2011年增加,而國中生與六都學生的學習疲勞程度較嚴重。
學習疲勞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壓力負荷大:調查發現,近三成(27.7%)孩子覺得課業讓情緒上非常疲累、36.6%孩子在上完一天的課和補習後,感覺整個人都累垮了、甚至更有32.5%想到要上課就已沒力,六年來不見改善;缺乏學習動力:近四分之一(24.6%)的孩子表示對課業越來越提不起興趣、超過兩成(21.4%)的孩子認為念書對將來沒用,比例也都明顯比2011年高;更令人心疼的是甚至出現了身心狀況:調查發現,有一成左右(13.4%)孩子因為課業壓力而焦慮到失眠、睡不好、出現頭痛或胃痛(9.5%)、吃不下飯或暴飲暴食(6.2%)甚至出現自我傷害或一死了之的念頭(6.5%)。
二、 學習疲勞可能影響因素
(一)家長期待壓力大
此次調查發現,五成二(52.2%)的家長會拿孩子的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或是訂考試標準(66.5%),比六年前高出許多,甚至有近三分之一(31.7%)的孩子因課業表現不佳曾被家長言語羞辱,更有五分之一(20.6%)的孩子曾被體罰。
(二)自我期許高
(三)睡眠不足
調查發現有49.6%的學童夜間睡眠時數低於7小時,更有21.4%低於6小時。相較2011年,睡不足6小時的孩子從17.7%上升至21.4%;睡眠情況有惡化的現象。陳麗如執行長表示,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每日應有9-12小時的睡眠,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每日應有8-10小時的睡眠;孩子長期睡眠嚴重不足,除了造成學習疲勞,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令人不得不擔心。
(四)考試、作業、補習的疲勞轟炸
調查發現,雖然考試天數有較六年前減少,但仍有近半數(47.8%)小孩平均一週有4天以上要考試,近三成(29.2%)更是天天都要考試,也難怪有三成一(31%)的學童覺得讀書僅只為了考試;兩成九(28.8%)覺得自己根本是考試機器人。在學校拚考試,回到家還是得繼續寫作業,和六年前相比,學童放學後寫作業與念書時數,有增加的趨勢:放學後花4小時以上寫作業和念書的孩子從一成(10%)上升到一成六(16.3%),花3-4小時寫功課者,從一成一(11.5%)增加到一成七(16.6%)。放學後除了寫作業,補習班也占據了孩子少得可憐的課後時間,根據統計,台灣約六成五(65.1%)的孩子都在補習,較2011年(61.9%)增加,另外有三成七(37.1%)的孩子曾因表現不好而被補習班打罵。
(五)消失的休息與休閒時間:六成二沒時間做想做的事
放學後等著多數學童的是要準備明天的考試、未完成的作業及補習班課程,難怪本次調查中62%的學童曾因課業太忙而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有21.4%的孩子表示經常或總是遇到這樣的狀況。分成國中與國小來看,69.3%的國中生與54%的國小生曾遇到此情形。對此,《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明文保障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第17號一般性意見書更明確指出,「休息和閒暇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不亞於營養、住房、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基本要素。」
三、學習動機:隨年紀漸長,學童對學習愈感到無助與徬徨
在甫結束的2017年兒福聯盟「兒少培力團體」中,兒少代表們也針對現階段的教育提出看法,「希望不要只要求標準答案,我覺得目前課程內容太死板,只有一種答案,應該多討論一些開放題,讓學生自行發揮」、「學習的內容太理論,不夠實用,不知道為何要學這樣的內容。」陳麗如執行長表示,十二年國教制度至今,學生們仍因「考試領導教學」的桎梏而感到疲憊與壓力,家長為了成績安排過多補習、念書,學生為了理想成績而學習,卻從未考量孩子的學習動機。從數據進一步探究,上述五大元凶與學童學習疲勞相關,而愈疲勞的孩子,學習動機也愈低落。
陳麗如執行長表示,長期的學習疲勞讓學習變得沒有效率,更造成學童身心問題,實在得不償失。孩子小小的身軀實在無法承受大人世界過高的、不合理的期待,快樂的童年也不該填鴨充斥著考試、作業和補習。因此,兒盟提出快樂學習要訣:要「多」也要「少」,讓上學不再充滿壓力和無奈:
多些關心:孩子的生活絕非只有考試、作業與補習,建議父母可以在平日的親子互動中多關心非學科的表現,從中看到孩子的長處。
少些比較:家長們不應以學業表現為標準,拿孩子們做比較,而是保留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自主學習與摸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些討論:建議家長與孩子溝通與討論,共同訂定個別學童的學習計畫。此學習計畫的制定必須以學童個人的專長、興趣與未來目標為首要考量,而非僅是家長/教師的主觀期待。
少些壓力:兒盟製作「學童學習壓力檢核表」。此表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讓師長參考,藉此了解孩子是否已面臨學習疲勞的狀況。
【兒盟瞭望10摘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