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台灣兒童缺乏運動,八成未達WHO標準
2025.04.10

台師大的研究團隊,透過縱時性的研究發現:兒童粗大和精細動作的發展,和兒童運動種類、時間、強度有關,運動的種類越多、時間越長、強度越大,其粗大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愈好。然而台灣卻有「高達8成多的7、8歲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WHO建議的每日應達1小時(即1週7小時)標準」,也就是台灣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達標率不到2成,相較美國國小兒童有42%達標率,有顯著落差。
這和兒盟在2024年所做「臺灣兒少運動狀況及家長支持調查」呈現的結果一致。兒盟的調查是針對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生所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能夠達到WHO所建議運動時間的兒童不到三成。除此之外,家長的運動習慣,和兒童的運動時間有顯著的相關性。而運動習慣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女生達到運動時間的比例遠比男生為低。
綜合兩個研究的發現,建議家長可以積極參與兒童的運動:透過培養自己運動的習慣,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兒童參與運動的意願和時間。並且要留意運動的性別差異,是否存在對女性運動參與的文化、空間等阻礙。
此外,WHO在兒童身體活動的指引,除了每天1小時的指引外,還建議每周3天有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並建議政府應為所有兒少提供安全和平等的運動機會,並鼓勵他們參與有趣、多樣且適合兒少年齡和能力的身體活動。
所以,您或您的孩子有在運動嗎?是否有達到WHO建議的每天1小時的身體活動標準呢?為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鼓勵家長一起動起來,帶著孩子享受運動的樂趣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
新聞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4020143.aspx
國科會及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新聞稿
https://kit.hdfs.ntnu.edu.tw/CN/Media.aspx
-
延伸閱讀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810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引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