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台灣兒童對自己的正面態度低,想自殺比率近14%,政府、家長應共同重視
根據衛福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青少年族群(15至24歲)自殺為第2位,顯示協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每年的10月10日是心理健康日,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及台灣好鄰居協會共同呼籲「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希望政府及各界重視兒少的心理健康。
台灣好鄰居協會針對全台19縣市3900名小六學童進行調查,發現國內兒童曾想自殺的比率為13.81%,近似於與台灣社會經濟相似的韓國,但自述曾經具體計畫自殺(5.6%)以及實際嘗試過自殺(4.1%),則分別高於韓國的3.4%及1.9%。
調查也發現,台灣兒童「現在幸福感」為79分,高於韓國的74.9分,但「對自己的正面態度」卻則僅得65分,遠低於韓國兒童的72.7分,然而這兩者都與自殺意念、計畫及企圖自殺呈現負相關,即分數越高,自殺機率越低,因此,當兒童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較低時,其有自殺意念的風險相對增加。
兒童自殺的意念及壓力來源相當多,該調查發現,學業、外貌以及家庭壓力都與自殺念頭、計畫及試圖自殺有顯著關係,但「家庭壓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兒盟於2023年公布的兒少心理健康數據也呈現,來自於父母、老師及同儕的支持越高,則憂鬱嚴重以上的比例都顯著的較低;當兒少經由良好的人際關係發展出較好的社會能力,其感受到壓力和憂鬱的程度也會相對較低,其中憂鬱嚴重以上的比例甚至可差到近一倍(21.2% vs 11.8%)。
民團呼籲,政府應提供更有系統、整合性的生活技能教材,並培養教師的敏感度,強化校園自殺預防功能,更應投入更多資源於相關研究,包含兒少自殺的社會結構成因,並應由衛福部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在學校課程中融入心理調適與溝通課程,以培養個人的復原力。
也因父母支持對兒少的心理健康影響尤為顯著,兒盟也建議家長應增加和孩子相處及談話的時間,當孩子主動分享他所遭遇的困難時,減少責備,多多給予正向鼓勵和協助。兒盟也提供育有18歲以下子女的照顧者親職教養專線(0800-532-880),傾聽並討論家長的困難與壓力,提供教養知識及相關資源。
相關新聞:
年紀輕想自殺 民團提4大訴求 籲重視兒童心理健康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89290
衍伸閱讀:
青少年憂鬱調查記者會|烏雲烏雲走不開 撐傘陪你走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