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灣兒少人際關係調查報告
兒童節即將到來,在孩子們的世界中,他們在意的是什麼呢?有超過兩成的孩子(21.4%)快樂指數不及格,較國際平均為低。究竟,孩子們為什麼不快樂呢?兒盟的調查發現人緣越好的孩子越快樂,難怪將近四成(37.3%)的孩子認為,讓自己快樂的秘訣,就是朋友變更多!
為了解兒童人際關係現況,本會於2018年12月13日至2019年1月8日以實體問卷進行施測調查,本研究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方式,施測對象為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總計在42所國小發出1,753份問卷,並篩選出1,588份有效學生樣本,回收率為90.6%,在99%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3.23個百分點[1]。其中51.6%為男生,48.4%為女生。
一、兒少同儕關係現況
調查發現,平均每個孩子在班上有10個好朋友、2個討厭的人。整題而言,近七成的孩子人際關係佳,有朋友主動的關心、安慰與協助,但也有一成五(14.5%)的孩子覺得班上討厭自己的人比喜歡自己的人還要多。研究也發現,當孩子越常感受到同儕的關切時,他們也感到越快樂。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五(64.9%)的孩子有交友上的煩惱,第一名是跟朋友吵架後不知道怎麼和好(42.4%)。交友煩惱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們的煩惱較多。例如,14.2%的女生曾因為「和朋友處不好而不想去學校」,而男生僅為7.1%,相差兩倍。當孩子面臨交友困擾時,有五成以上會請朋友幫忙(54.7%),或是同學(46.3%)、家長(45.8%)。相對地,僅24.3%會向老師傾訴,還有5.3%的孩子選擇跟網友求助。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一成五(16.4%)的兒少選擇不告訴任何人,獨自承擔這些煩惱。
二、影響人際關係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發現,兒少的助人分享行為與團隊合作能力是影響其人際關係的關鍵,而家長的教養態度、陪伴時間多寡,以及老師課堂上的引導等,也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兒少行為
孩子主觀認定的交友條件當中,維持良好人際互動的「社交能力」是重要關鍵。將近九成兒少認為(89.4%)「能互相幫助」是可以交到好朋友的要素,其次是情緒管理(69.0%)和共同興趣(65.5%),「好東西要分享給朋友」也有公認是擁有好友的原因(62.9%)。此外,約有1/4的兒少認為「學業成績」也是交友條件之一。
(二)家長教養態度
就家長的教養態度而言,研究發現,當家長透過身教和言教來教育子女、予以陪伴和肯定其良好表現時,能顯著提高孩子的合作與助人行為;當孩子經常展現助人分享行為時,也進一步帶來好人緣和好心情。另一方面,當家長的助人分享行為和陪伴有限時,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會有負面影響,比如被取笑、欺負、排除在團體之外等。
(三)老師教學方式
國內現有的文獻指出,老師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童的助人分享行為有預測力。根據本次研究,將近七成的孩子表示班上的老師時常創造團隊合作的機會(67.2%),近八成(78%)的孩子喜歡透過分組來上課或活動,進一步分析發現,當老師經常創造團隊合作的機會,孩子也會更加喜歡分組(t=-10.360, p=.000)。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將近三成的老師會採用連坐法來處罰整組同學(28.8%)。以上做法可能會引發孩子對於團隊合作的反感,且惡化落單者被排擠的處境,也難怪超過2成(22%)孩子不喜歡用分組的方式上課。
當孩子擁有良好正向的人際關係,他們的快樂指數和上學意願也都比較良好。因此,兒盟呼籲交友333原則:
- 幫助:每週助人3件事
比如關心同學、教導課業,或是協助拿取物品等。家長可透過鼓勵或是身體力行來教導孩子助人的方法和重要性;而老師也可以透過安排課堂活動、適度引導,讓學生增加團隊合作的機會。
- 分享:回家相處30分鐘
家長可以每天抽出數分鐘,聽聽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中的大小事,也多加鼓勵孩子表達其想法和感受。
- 邀請:3人一童趣交友
家長可多鼓勵孩子主動去邀請朋友們共同遊戲或參與活動,展現熱情與親切是跨出友誼的第一大步。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報告索取辦法」】,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
兒童福利聯盟(2018)。2018年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1491
參考文獻
黃慧娟(2009)。《促進國小三年級學童分享和幫助行為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羅珮家(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1]根據內政部主計處截至2018年11月底之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1至12歲之人口母數為410,6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