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單親孩子雙親愛:離異父母共親職的新圖像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沈瓊桃教授
8 歲女兒疑餓死 生父照常賣咖啡
台北市一名8歲女童疑似被活活餓死,死亡的時候體重只有8公斤,不但骨瘦如柴、腿上還有褥瘡,事後女童的媽媽遭社會局安置,但女童的爸爸卻在女兒遺體解剖完隔天照常開店賣咖啡,雖然女童爸爸強調一直以來都是前妻將他拒於門外,不讓他看女兒,但過去照片上這有著嬰兒肥圓臉的小女孩如今卻瘦到不成人形,做父母的如果當初有再關心一點,悲劇也不會發生。(東森新聞,2014年5月4日)
發生在去年8歲女童被母親活活餓死的事件可說是父母離異、子女受苦最慘痛的悲劇。父母有離婚的權利,但也負有將離婚對小孩的傷害減到最低的責任。在父母離婚之後,如果家庭的經濟無虞、父母功能良好、且子女和父母之間有好的親子關係,則子女對父母離異的適應會比較好。反之,在父母離婚過程中,父母衝突不斷、忠誠的壓力、父母教養品質、與監護家長同住的適應、是否能接觸沒有監護權的家長、父母解決爭議的方式等因素,皆會對子女造成適應的困難。
為了減輕離婚對子女的傷害,許多國家制定了保障子女權益的相關政策。最常見的政策是強制父母在完成親職教育課程後,才能拿到離婚證書。親職教育課程的目標則是協助父母在離婚後,仍能相互合作以發展共親職關係。離異父母共親職是歐美國家的發展趨勢,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北歐五國等。以瑞典為例,有將近一半的子女在離異父母共親職的環境中成長。共親職的定義係指父親與母親對於親職責任的共同分擔,且子女至少和父親同住1/3以上的時間。國外許多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共親職關係有助於減緩子女所受到的父母離異的衝擊,並幫助子女從悲傷中復原。和沒有共親職的子女相比,離異父母共親職對於各個年齡階段的子女皆有許多正面的影響,包括:
- 心理較健康:憂鬱症狀較少、自尊心較高。
- 身體較健康:身體健康較佳、因壓力所引起的疾病較少。
- 問題行為較少:較少攻擊行為、喝酒或使用非法藥物的比例較低。
- 社會關係佳:同儕關係較佳、社會的接納度較高。
- 親子關係良好:較能和父親溝通、對居住安排感到滿意。
除了正向的影響之外,學者也發現,在兩種情況下,共親職有負面影響:一是離婚前有家暴,且母親擔心小孩的安全;二是子女和父親的關係不佳、相處不來。
至於哪些父母可以發展出共親職的關係呢?國外研究發現,能夠發展共親職關係的離異父母和沒有共親職關係的離異父母相比並沒有比較富有、教育程度沒有比較高、也沒有比較願意成為合作父母,共親職的離異父母只有兩點顯著特徵:一是他們雙方都希望孩子的生命中有父親的存在;二是孩子的父親的工作型態允許孩子與他們同住1/3以上的時間。此外,能饒恕對方、離婚過程的敵意較少、對於子女照顧的經濟安排感到滿意是影響離異夫妻共親職關係品質的顯著因素。
國內的研究則顯示,離異的父親和母親在子女心中皆占有重要分量。在離婚過後,父親與母親的付出皆能讓子女感到被愛,且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如果父母在離婚後仍願意理性溝通、相互饒恕接納,就是為兒女展現最佳身教,示範子女人生智慧。獨自養育子女何其辛苦。斷絕子女和前夫或前妻的來往並不能改變子女的親生父母是誰的事實。如果因著父親或母親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席而影響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單親家長的指望何在?故除了家暴和高衝突的家庭之外,讓單親的孩子亦能在雙親的愛中成長,是單親父母能夠送給孩子和自己一項極其寶貴的禮物。
參考文獻:
Bergstrom, M., Modin, B., Fransson, E., Rajmil, L., Berlin, M., Gustafsson, P., & Hjern, A. (2013). Living in two homes: A Swedish national survey of wellbeing in 12 and 15 year olds with joint physical custody. Biomedical Public Health, 13, 868–876.
Nielsen, L. (2011). Shared parenting after divorce: A review of shared residential pare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52, 586-609.
魏嘉眉(2012)。單親青少年子女知覺離婚父母共親職經驗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