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3-疫情加速教育變革,師生共同迎接挑戰
根據教育部統計在Covid-19疫情高峰期間,全臺累計超過四千所學校採部分班級或全校性停課,甚至許多學校陷入反覆停課、復課的輪迴,讓老師、家長和學生們大嘆無奈,也為學習權益和升學迎來新的挑戰。
被打亂的常態 疫情下學習壓力不減反增
在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時,教育部宣布停課不停學,但「遠距」學習型態對於臺灣普遍師生來說都相當陌生。對於家庭資源較豐富的家庭而言,可以獲得的協助與支持比較多,在學習適應上會相對快一些;但反觀弱勢家庭,一方面是硬體資源不到位,如電腦、平板、視訊設備、網路連線等,另一方面,家長是否有能力和時間可以協助課業輔導或其他照顧也是一項關鍵。當線上遠距教學成為教育途徑,卻缺少全面的思考和完整的配套措施,反而會加劇教育不均等的問題。
2021年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調查發現近六成兒少認為停課在家上學的學習品質比在學校差很多;遠距上課時,有超過一半兒少曾遇到網路速度太慢或斷線聽不清楚。硬體設備問題之外,「我們工科要學汽修,老師只播影片給我們看,但影片和實際操作完全不一樣,影片看得懂,可是你下去做卻完全不會做,學習的效益真的差很大。」對高職學生而言,實作課程難以透過線上學習,如汽修課、機械課、實驗課等,少了實作經驗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直到2022年6月疫情高峰時期,兒盟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發現有近五成兒少表示在疫情中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此外,兒盟想更進一步了解兒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與學習狀況,因此辦理兩場焦點團體[2],邀請兒少分享個人經驗,卻發現遠距上課的問題並未獲得改善,反而帶來更多的挑戰。「一下實體一下遠距,對準備大考學生很傷,沒有辦法專心的去準備,也擔心會影響到會考成績。」兒少舉例,今年沒有全面停課的情況下,仍以實體課為優先,但可能因確診、密切接觸隔離、預防性停課等原因,臨時宣布停課改線上教學,使得兒少被迫在實體與線上課程間頻繁轉換,要不斷重新適應不同學習型態,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坦言兒少的情緒變得較浮動、焦躁,也憂心疫情後學習進度恐會大幅滑落。
學業沒有因疫情而停止
「因疫情考量不得辦理……」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政府學校只需要一紙公文或一道命令,孩子們幾乎沒有選擇。停辦固然是最快速阻斷疫情傳播的辦法,但也延伸出許多無奈和升學困境。
疫情對不同年級、不同科系學生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音樂班、體育班、高職學生而言,學期間的表演、競賽、作品產出等都會列入未來升學成績表現中,但疫情延燒兩年多,許多國內外表演、比賽連續兩年被迫停辦,學生多年勤練卻沒有展現的舞台,即使今年部分比賽陸續恢復,但充滿不確定性,只怕又因疫情變化而取消。
「從我們高一開始,所有活動都停擺。高二時,活動規定一定要打過兩劑疫苗才可以參加活動,可是我本身沒辦法打疫苗,就都不能參加,特別去問能不能用快篩替代,他們卻說不行,什麼活動都不能參加,學習歷程也沒辦法完成。」以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為例,期待學生展現個人學習軌跡,培養多元學習與核心素養,學習歷程包含學業成績、課程學習成果紀錄,也強調在學期間的多元表現,多元表現指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競賽、檢定證照、社團經歷、志願服務…等。但受到疫情影響,各式活動皆取消或延期,影響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及未來升學。
「我同學會考前一天晚上確診,我覺得幸好不是發生在我身上。」「我朋友在會考前幾天確診,他超崩潰只能去補考,我覺得他很衰很可憐。」入學考試關乎未來,染疫也並非學生所願,大考中心一開始宣布確診學生不得應考、不得補考時,彷彿在每位考生身上種下一顆不定時炸彈,後來雖然因為輿論批評有緊急擬定補救措施,讓確診考生可以補考,但對孩子來說依舊同時面對了升學和染疫風險的雙重壓力。
關心課業成績,卻忽略其他潛在人生必修課
疫情讓臺灣教育體系長期只看重課業學習的問題浮現出來,當學校把心力轉移到線上遠距教學,努力讓學生在疫情中仍保有正常的課業學習,卻忘了校園生活中還有其他可貴的東西。學校教育不僅只有我們熟知的國文、數學等明訂於課表中的科目,更不是疫情期間整日坐在螢幕前一動不動的聽課。曾經身為學生的我們,很清楚大部分珍貴的回憶絕不是坐在教室裡正經上課的畫面,而是和同學下課時間去合作社、去球場運動、和同學聊天玩耍,又或是參加學校社團活動、表演競賽等有趣經歷,除了教科書上的知識之外,這些都是學校裡的非正式課程,也是成長過程中重要養分。
疫情延燒逾兩年多 教育還能回到過去嗎?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 2021)發現,全球超過190個國家學校關閉,近80%的面對面授課因學校關閉而暫停,受影響學生總數近14億。當時多數人認為疫情只會持續幾個星期,但現實並沒有那麼樂觀,直到2021年3月時,仍有1.68億兒童近一年沒有就學。2022年 2 月,在普遍疫苗覆蓋率提升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已全面開放學校,但仍有四十二個國家部分開放學校,六個國家仍全面關閉學校。
202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Dr. Ben Dominguez發現,學校關閉、暫停面授課的影響下,放大了弱勢者的困境,他們沒辦法進行遠距學習,甚至困於家庭生計成為童工,長期的教育中斷下,可能永遠不會回到教室。英國國家學術院指出,社經背景貧困的學生學習進度平均落後同齡人十八個月,升學的機會減少,也直接影響到未來就業的選擇。大部分學生都面臨學習停滯和下滑的現象,包括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因此產生新詞彙—「COVID-19 Slump」,指新冠疫情導致學習滑落。隨著學校開放、人們漸漸回歸正常生活,當務之急先找回失學的孩子,再一步步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但這恐怕是另一場長期作戰。
面對學習滑落的現象,美國聯邦政府承諾未來三年會增加教育經費預算,此外部分學校為鼓勵學生返回校園,安排老師透過電訪和家訪的方式,說服學生返回學校。有些學校針對需要協助家計的弱勢學生提供工讀機會,希望能幫助他們在學業和家庭經濟之間取得平衡。家長方面,專家建議每天陪孩子讀書二十分鐘,若無法陪讀可多善用線上資源,例如有聲書,養成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學習滑落的現象。
打破被動學習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
值得慶幸的是臺灣停課時間沒有國外長,學習停滯或下滑的現象不像國外嚴重。而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疫情也讓學生的學習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例如遠距教學下老師很難有心力顧及到螢幕背後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態,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看見過去被動學習、依賴老師的學習方法已經難以為繼,但相對來說也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引導兒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老師會把資源放到線上教室,上課時可能沒有聽懂,下課後可以再去線上教室找資源來看,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向。」家長可以藉由這次疫情培養兒少善用網路尋找資源、自律安排學習時間。
參考資料:
兒福聯盟(2021)。台灣兒少疫情停課生活與關係互動調查研究,未出版。
British Academy (2021). The COVID decade: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societal impacts of COVID-19. London, UK: The British Academy.
Human Rights Watch (2021). Years don’t wait for them increased inequalities in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rw.org/report/2021/05/17/years-dont-wait-them/increased-inequalities-childrens-right-education-due-covid
Stanford University (2021). New Stanford study finds reading skills among young students stalled during the pandemic.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stanford.edu/2021/03/09/reading-skills-young-students-stalled-pandemic/
UNICEF (2021). COVID-19: Schools for more than 168 million children globally have been completely closed for almost a full year, says UNICEF.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icef.org/press-releases/schools-more-168-million-children-globally-have-been-completely-closed
UNIECF (2022). Where are we on education recovery?New York, USA:UNICEF.
Emma Dorn, Bryan Hancock, Jimmy Sarakatsannis, and Ellen Viruleg (2021).COVID-19 and education: The lingering effects of unfinish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education/our-insights/covid-19-and-education-the-lingering-effects-of-unfinished-learning
[1] 臺灣國高中兒少疫情期間的影響:於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國高中學生共收到1,842份有效問卷。
[2] 疫情下兒少生活狀況焦點團體:於2022年7月2日和7月5日,各辦理一場焦點團體,共15位國一至高三學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