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1 - 開啟一場社會的心靈運動——兒童創傷療癒中心勇敢出發
撰文/高小帆
助人工作者的自省:我們有真的解決問題嗎?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就是積極尋求解決案家生活大小問題,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所以,長久下來容易養成看見問題直覺便是「解決它」,即使好奇問題的根源,也會因為種種原故而未能深入探究。
於是,我們和個案就如同站在旋轉門的兩端,服務對象反覆的進出系統,好不容易把他們從危機的邊緣拉回來後,也許能在「正常」的軌道上停留一陣子;然而,一旦遇上外部環境的變動,或內在莫名的情緒爆發,又可能衝出常規,進而衍伸出更嚴重的身心或行為問題。除了反覆進案讓彼此感到疲憊和沮喪,更甚的還可能出現家庭中代間循環的創傷。
誠如美國小兒科醫師娜汀.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醫師在《深井效應》一書中的提問:「如果100個人都取同一口井的水來喝,結果有98個人開始腹瀉,那我該一直開抗生素給這些人吃,還是停下來發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
過去30年,兒盟一直努力為臺灣兒少及其家庭解決他們所面臨的難題。但放眼未來的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我們除了堅持站在後端的「解決問題」工作,可否往前走一點,終結甚至避免下一代走進這種循環?又或者我們能回頭探究這些服務對象的經歷,找到一些影響他們日後身心健康及行為狀態的原因,探索我們下一個要努力的方向呢?
貼近行為失常背後的生命經驗
美國內科醫師文森.費利提(Vincent Felitti)醫師於1998年在一項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合作的重要研究報告中,指出10項包含兒時受虐、疏忽和家庭關係失衡(離婚、家暴等)所造成的童年逆境經驗,與危害健康的行為(抽菸、酗酒、藥物濫用)和健康狀況高度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童年逆境經驗分數越高,身體不健康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也有較高的比例會從事危險行為,例如使用非法藥物和試圖自殺。
對於經常接觸家長酗酒、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被父母情感虐待、不當管教兒少的助人工作者而言,這些研究結果無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警訊,提醒我們必須要有更敏銳的能力,去辨識有創傷經歷的兒少與成人,並且要能與他們建立安全、可信任的關係,進而提供一個接納和包容的環境,讓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下的他們及早開始創傷療癒的歷程,如此才能有效阻斷暴力的循環。
這也是兒盟決心要成立「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的原因——希望創造一個理解又支持的環境,讓受創的人有機會療癒,並從中成長茁壯。
創傷療癒——一個跨領域和專業的實踐
「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的雛型最早是依據哈里斯醫師在美國舊金山灣景區成立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心」(Center for Youth Wellness Center)[1]而發想,我們希望在臺灣創建一個跨領域和跨專業的整合處遇中心,團隊成員含括醫療、心理、社工等各專業。
我們的服務對象是18歲以下的兒少及他們的照顧者,服務內容則包括:符合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原則的個案管理、整合性醫療(含心理衡鑑、創傷認知行為治療、心理諮商、表達性藝術治療、正念減壓等),換句話說就是一種團隊聯合照護的模式。除此之外,我們還經營「創傷復原諮詢專線」0800-250585(愛我理我幫我)服務,由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的工作人員透過電話與來電者討論情緒經驗,運用分享和示範等方式協助其學習情緒調節,同時也提供相關專業人員創傷照護資源的轉介。
創傷不斷的時代,我們用行動正面回應
至於兒盟為什麼會選擇在此時跨出這重要的一步呢?答案在毒性壓力疫情蔓延全球的2021年變得越來越清晰。
我們目睹了生活在巨大經濟壓力和社會動盪不安情境下的家長們,非僅被生存焦慮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還由於早期創傷經驗被觸發而呈現出更加脫序的情緒和行為,而孩子們雖說本能快速地發展出因應生存情境的防衛機制,但還是可以察覺他們往往在戰與逃、凍結,以及平穩連結的不同狀態中游離,缺乏安全和安定的感覺。
正因為這是一個外在情勢時刻在變化,關係維持不易,特別容易讓人感覺無常的時刻,我們無一倖免地正經歷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集體創傷。但這也是一個開啟一場倡導創傷療癒的「社會心靈運動」契機,誠意邀請每一個人成為創傷知情者——能夠理解創傷,以溫柔和慈愛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孩子與他人,共同營造一個更友善與包容的多元社會。
參考資料:
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朱崇旻譯)。究竟出版社。
[1] 美國灣景區是舊金山最貧困、資源最為匱乏、且毒品氾濫及犯罪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心」是一所嘗試整合基層醫療保健、身心健康、研究、政策、教育,以及社區與家庭扶助,希望透過推廣幼兒疾病的篩檢與評估標準程序,讓更多人能理解兒童逆境經驗對健康的影響,並防治惡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