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1 - 助人也須自助——尋找支持彼此復原的力量
Photo by Milada Vigerova on Unsplash
撰文/楊丹琪
接住個案們的高張情緒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碰到逆境時,如失業、離婚、失去親人、被同學排擠等,難免會有很多情緒。即使是成人,也難以完全掩飾內心種種的不平和波動。因為關注孩子的需要,讓兒盟社工有機會看見父母們的情緒,而這也成為社工們日常的風景。
即使失去工作、收入不穩、無法繼續維繫婚姻、沒有子女的監護權,父母親始終愛著孩子。但不論是家訪或邀請家長至兒盟的服務據點,只要孩子離開現場,會談的氛圍難免劍拔弩張。工作、感情或家庭的挫折盤旋在他們的心頭,逐步累積成憤怒,父母們生活中的總總不滿或委屈,只能一股腦地朝社工傾吐、宣洩。
承接家長的高度情緒張力,是兒盟同仁的工作日常。然而,在逆境中能奮力掙扎向前行,又或好聚好散總是不容易,社工沒有魔法棒能一眨眼生出穩定家計或將衝突中的怨偶轉為友善父母,所以難免會在協調、斡旋過程中,沾染過多別人的情緒和壓力。
背負創傷的助人工作者身心狀態
「創傷」是相當主觀的經驗,一般而言,當一個人覺得身邊的人事物會帶來危險、超過自己的控制時,就可能帶來「創傷」。對助人工作者而言,投入緊急支援、長期陪伴或見證他人的苦難,不免會影響到個人的身心狀態,也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轉變個人的價值信念與行為模式,並產生「創傷接觸反應」。舉例而言,慢性疲勞、身體疼痛等生理症況,或是感到無助、絕望、自責、憤怒等情緒,甚至是賣力工作等行為表現,都可能是源於「創傷接觸反應」。
2021年4月,兒盟與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創傷知情照護的實踐圖像」座談會,由於活動前兩週發生了「臺鐵太魯閣事件」,不少與會者在搭乘火車通過事故地區時,或多或少都承受身心壓力,例如呼吸變得短促、胸口沉重。當中也有與會的助人工作者分享,因工作必須經常往返臺北至花蓮,但近日乘車時,都要做好「最後一次」與家人道別的心理準備,其所帶來的創傷與身心壓力不言而喻。既然創傷事件可能無處不在,而助人工作者時刻與背負創傷經驗的人群共事,又應如何安頓身心與自我照護呢?
助人工作者的創傷「自療」——「創傷知情」
在這場座談會中,長期關注創傷議題的留佩萱博士分享到「創傷知情」對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她強調創傷復原是每一個人的事,大家必須學習理解創傷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帶來的影響,在照顧個案的同時,助人工作者也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為調節「臺鐵太魯閣事件」帶來的身心壓力,留博士在開場時先帶著與會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身心調節活動。她帶領大家藉由腳踩地板帶來的踏實感與快吸慢吐的呼吸調節,重新感受此時此地的安全感,進而舒緩身心與自我安頓。
助人工作者長期在工作中見證他人含辛茹苦與成長蛻變,這份工作有滿足也有與他人一同掙扎的時刻,但也可能會累積「創傷接觸反應」或觸發其過往的創傷經驗。故此,留博士邀請與會者進行線上匿名的童年逆境經驗 (ACEs)調查,以了解大家跟自我創傷的關係。結果顯示超過四成(43%)的與會者ACEs分數為0分、另外四成(41%)為1至3分,其餘約一成五(15%)為4分以上,最高者為7分。
留博士指出,助人工作者在接受專業訓練與工作過程中會不斷重整自我的經驗,可能比較不再受到過往逆境經驗的困擾,或能安然與之共存。同時,她也邀請與會者深思現行的助人者文化中過度強調堅強、犧牲、完美的形象,若能運用「創傷知情」的視角,將有助於助人者先做好自我照顧。尤其是面對個案的情緒或創傷經驗時,助人工作者更特別需要培養當下的覺察力,並將辛苦的經驗轉化為成長的養分。畢竟,當助人者擁有堅強後盾時,才能有餘裕照顧他人。
然而,一個人畢竟難成氣候,若工作環境能接受並實踐「創傷知情」的理念,助人工作者將能為個案甚至社會,提供更切合他人需要的服務。所以,我們也訪談本會親子維繫組吳欣儒副組長的工作觀察,看看如何從「創傷知情」與「創傷照護」的視角改變助人工作者的工作環境。
引入正念,讓社工時刻留心自己狀態
看著同仁經常夾身於衝突配偶與子女之間,吳欣儒副組長對此有深刻的經驗:「前來會面的家長沒有與孩子同住,但他們心裡是愛孩子的,而且經常背負許多壓力,他們在孩子面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但單獨見社工時,情緒難免會宣洩出來。」吳副組長表示,社工每每進入會談室前,心情難免會忐忑,不知道這次會談或會面是否能全身而退?會不會又被質疑自己的年紀、年資,是否已婚、有小孩等等。然而,這類壓力不見得有辦法舒坦地表達,她僅能隱約察覺到同仁們身心緊繃與細微的轉變。
因此,吳副組長邀請正念工房的老師前來教導同仁們如何在生活中練習正念。「正念」(mindfulness)是以特定的方式聚焦和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抱持友善、好奇的態度來自我探索,不進行好壞、對錯等評判。「正念」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和技術,其實就是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裡去——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走路,把握並專心感受每個當下。
舉例而言,可以運用上班的空檔進行「身體掃描」,在感受呼吸和身體變化的當下,從而調整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動作當中也能以「正念」來覺察身體的緊繃和心情的躁動,如走路時是哪隻腳先跨出?是否會改變呼吸的頻率?吃東西時是否有好好品嚐食物的味道,以及感受到隨之而來的滿足和喜悅?
在工作方面,社工進入會談室前可先到洗手間或茶水間,調節自己的呼吸與舒緩心情;在會談當下,當個案情緒不穩定時,先讓自己呼吸後再跟對方說:「你剛剛聲音突然變很大,是怎麼了?」在組織管理方面,會議時可先邀請同仁用3分鐘時間以「正念」方式來調節呼吸,讓同仁多練習時刻留意自己狀態,懂得照顧自己的需要。
與創傷同行,成為每個孩子的復原力量
人不可能完美,每個人一生必定會經歷很多大小挫折、失落或傷害。然而,人們無法永遠獨自面對每個難過的時刻,我們需要彼此才能好好活下去,這也是兒盟在30年的實務工作中一直堅持陪伴不同家庭、兒少走下去的理由。
藉由推廣創傷知情照護,兒盟明白關照每位個案的需求之餘,機構更應照顧站在前線服務的一線社工和其他助人工作者,如此才能做到助人自助,提供更符合個案需求的服務品質及友善的工作環境。
可是,這樣的努力仍然是不夠的,兒盟希望從機構內出發、往外擴展,讓社會大眾明白並接納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完美、受傷、難過,只要保持開放、好奇,用正面態度和耐心支持與陪伴受傷的孩子,也許我們更容易從中找到另一種「共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