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1 - 童年的傷,長大後仍會記著
撰文/簡雅惠
童年對你來說,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呢?近年來,越來越多名人願意在鎂光燈下公開童年的經歷,如舒淇、王宇婕等,都坦誠自己童年受家暴影響很多。這不禁讓人好奇,成長後的自己,還會否受到童年經驗影響著呢?
兒時的傷,身體幫我們記住了
八十年代時,美國內科醫師文森‧費利提(Vincent Felitti)在了解肥胖症病患反覆復胖且想退出療程的對談中,無意發現了身體疾病和童年創傷經驗有關。他詢問一位女病人初次性行為的體重時,病人連續2次肯定的回答說:「18公斤」,她接著說:「我當時4歲,對象是我的爸爸」隨之哭了起來。之後,費利提醫師開始發現欲退出療程或減重失敗的病人都曾在童年時遭受性侵,病人長大後不斷透過吃作為撫慰創傷的情緒與壓力,同時透過肥胖的外形讓自己變得不吸引來保護自己。
起初費利堤醫師的發現遭受同業奚落,直至1998年他發表了著名的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s)研究[1],童年創傷對人們身心發展的影響才開始受到重視。此研究問卷一共10題,涵蓋10種童年逆境經驗[2],如:肢體虐待、情緒虐待、性虐待、生理與情緒疏忽、目睹暴力、家庭成員有藥酒癮或入獄等情況。(問卷參見本文附件)
研究結果顯示,具有童年逆境經驗是普遍的。超過六成的受試者(63.9%) ACEs測驗中至少得到1分,超過二成的受試者至少有3分以上,另有超過一成受試者(12.5%)其分數是4分或以上。
童年創傷越多,長大後健康容易亮紅燈
此研究也證實了ACEs與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高度關聯性,ACEs分數越高的人成年後有身心健康問題的比例越高,如有憂鬱或焦慮症、藥癮、酒癮、自殺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未婚懷孕、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損等。此外,ACEs分數越高者,成年後成為家暴加害者、受性侵或工作表現出問題而影響受教育程度與收入的機會也越高。
其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在近30年間廣泛地研究ACEs,結果也顯示除ACEs與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顯著關係外,也會影響成年人如何看待、解讀事物的觀點與因應壓力的方式,如難以信任他人、覺得不被愛、常覺得達不到他人期望、容易逃避衝突、不懂表達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或是飽受各種生理疾病等。
大腦若過度受壓,將影響孩子一生
適當壓力,對孩子的健全發展是有益的,但過多甚至是創傷經驗,不但無助成長更可能是有害的。這種壓力稱為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即童年時經驗到的負面壓力或創傷經驗。
近年,腦神經科學發現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或創傷的孩子,他們大腦的杏仁核會因為不斷偵測到威脅,而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杏仁核過度活躍會容易將「不是威脅」的訊號也當成危險訊號,以致他們容易反應過度,例如別人只是看一眼,孩子就認定對方是想攻擊他或對他不利而先出手反擊。此外,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毒性壓力下,也可能會影響體內激素並傷害大腦前額葉發展,影響其思考、控制情緒及衝動等功能,繼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教育、育兒和就業等各方面表現。
創傷除影響兒少的一生,社會也須付出龐大經濟成本以協助兒童倖存者復原。美國CDC曾以2012年資料推算出美國每位受虐孩子的終身照護社會成本,包括醫療、社會救助及司法機關支出、勞動生產損失等,累計可高達新台幣 678 萬元(約21萬美元),此成本遠高於中風、糖尿病等慢性病病患的照護支出。臺灣衛生福利部在2020年委託臺灣大學進行之「臺灣兒虐醫療成本推估研究計畫」,也指出受虐兒住院費用超過6萬元、門診費用則超過1萬元,平均是一般兒童的1.43倍和1.6倍[3]。協助孩子復原成長是社會的責任,然而如何有效預防或遏止,以避免下一個兒少受到創傷更是我們大人們應做的事。
復原路上,需要你我好奇而非指責
創傷復原的路非常漫長,除了接受適當治療,其生活周遭能否有足夠支持的環境更為重要。例如老師未能了解受虐兒少經常逃家或逃學,而認定這是一種偏差行為,可能會讓受虐兒少感受不被支持、拒絕接受協助、甚至使其再次受創而出現如自我傷害與攻擊行為等。故提供一個不以「生病」、能理解並能回應創傷的——「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環境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有效減低兒童倖存者的負面反應,協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復原。
「創傷知情」是由臨床心理學家瑪克辛.哈里斯(Maxine Harris)和羅傑.法洛特(Roger Fallot)於2001年提出,他們認為創傷復原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每一個人的事,各系統與服務都須以正面和整合的態度[4]去理解創傷在生活中的角色與所帶來的衝擊。這觀點認為與其去問倖存者:「你有甚麼問題?」不如改以「你發生了甚麼事?」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經驗。
坐視不管兒童不幸的社會代價
近年來,美國致力發展創傷知情取向的服務,將創傷知情的觀點納入於各服務輸送系統中,如職場、學校、社福、司法以及醫療服務等。在美國的校園裡,老師會接受有關兒童創傷的課程訓練,了解孩子們的情緒及行為(如失控、推打同學、上課搗亂、不參與活動等)可能是受到創傷經驗影響而非「不良行為」或「壞孩子」,學習以新的眼光去理解他們只是「受了傷」,改變回應孩子行為的方式及調整管教與教學方法。另外,也透過活動來協助孩子調節和穩定情緒,讓他們可以離開原本「戰」、「逃」或「凍結」的反應模式,能與周遭的人有正向連結互動。故此,足夠的下課時間與休閒社團活動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與建立人際關係,藉此營造一個讓孩子身心都感受到滋養與安全的環境,防止他們再次受到創傷傷害。
童年的傷,是可以避免的
童年創傷經驗雖然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然而這些經驗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美國CDC根據多年的研究,提出以下5項能有效降低ACEs發生的建議:
- 穩定家庭經濟:制定友善家庭的職場政策,強化家庭經濟。
- 倡議共親職與正向教養:透過立法禁止體罰,並倡議正向教養與支持父母共親職。
- 提升早療與學前教育服務:透過證照與訓練改善兒童照顧服務,並鼓勵家庭參與學前教育。
- 提升健全兒童發展服務:針對有兒少的家庭提供親職技巧及以家庭關係取向的家庭訪視服務;教導孩子認識情緒,學習如何建立正向人際或親密關係。
- 及時介入及預防:加強初級照護、提供親職教育方案、課後照顧服務,減少兒少受到虐待或疏忽,提供預防行為問題與暴力的治療服務。
現在我們更能理解,很多價值觀或習慣其實都是從兒時開始建立的。如果某段記憶一直如揮之不去的惡夢,即使長大了,它仍然可能會用身體或心理的症狀、無以言明的情緒風暴、甚至各項成癮、人際關係發展不如意等方式來提醒我們必須面對。故此,能及時避免兒少受到創傷,比成年後修補創傷與接受治療更為重要,甚至能減省大量社會成本。童年只有一次,每一位成人都曾經是孩子,懇請大家從現在開始正視童年經驗的重要性,一步步打開心房,回頭看看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
參考資料:
-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 CDC(2021). About the CDC-Kaiser ACE Study. https://reurl.cc/yEG6d8
- SAMHSA (2014). SAMHSA’s Concept of Trauma and Guidance for a Trauma-Informed Approach. https://reurl.cc/k0bGEd
- Vincent J Felitti (2002). The Relation Betwee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Adult Health: Turning Gold into Lead. The Permanente Journal. 6(1): 44–47. https://reurl.cc/dGAmR2
附件:童年逆境經驗量表
請問你在18歲以前,是否有以下感受(每項1分,總分10分):
- 你的父親或母親或其他家中的成人,時常咒罵、羞辱、貶抑你,或做出任何讓你害怕可能會造成你身體受傷的行為?
- 你的父親或母親或其他住在家裡的成人,時常推你、抓你、掌摑你、朝你丟東西,或曾經打你讓你身上有傷痕受傷?
- 任何成年人或至少較你年長5歲的人,曾經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碰觸或撫摸你的身體,或是要你碰觸他/她的身體,或是要求你做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像是口交、肛交、或是性交?
- 你是否常常覺得家裡沒有一個人愛你、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或是你覺得家裡的人並不彼此照料、彼此間並不親密或是支持對方?
- 你是否常常覺得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不得不穿髒衣服、沒有人會保護你,或是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或是濫用藥物毒品導致疏於對你的照顧,像是你需要看醫生的時候,沒有帶你去看醫生?
- 你的雙親是否曾離婚、分居?
- 你的母親(或是繼母)是否時常被推、抓、掌摑、被丟東西,有時或時常被踢踹、被咬、被拳頭揍,或被很硬的物品打或曾經被人一直持續打(至少幾分鐘),或被人拿刀子或武器威脅?
- 你是否曾經和有酒癮或是藥物毒品濫用問題的人同住過?
- 你的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罹患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或是否有人曾經嘗試自殺?
- 你的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曾經入獄?
[1] 此研究於1995至1997年間針對17,334位成年人作調查,問卷對象主為白人(74.8%),且多數擁有大學學歷、良好工作與健康保險的中產階級。
[2] 除了童年逆境問卷中的10題情況之外,還有其他情況也會對兒童造成創傷經驗,例如:霸凌、家人死亡、貧窮、受歧視、社區暴力、醫療處置過當、政治迫害與疫情等,都屬於創傷事件。
[3] 吳亮儀(2020)。受虐兒悲歌 平均每人急診2.19次,自由時報。2020年11月8日。https://reurl.cc/7rmY15
[4] 對於這個部份美國藥物濫用暨心理健康服務署(SAMHSA)有更明確的指引,它們指出創傷知情應含4個重要要素(4R)即在於人人需從理解創傷開始(Realize),進而辨識創傷(Recognize)、能對創傷做出適當回應(Response),並營造一防止受創傷者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e)的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