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3 - 2020年中央兒少培力實錄
撰稿/苗元紅
「孩子是理性的,他們非常明白自己的需要、困難與障礙,所以與他們相處,不需要專制的規定或苛刻的控制慾,而是互信、理解、合作,我們和孩子講理,孩子就會回答我們」
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
你知道嗎,全臺灣的兒少事務,除了由官員和專家學者來做決策外,從2020年開始,已經有一群兒少進入中央政府會議,實際參與並且提出以兒少為主體的意見,這群人就是「中央兒少代表」。
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接受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社家署)的委託,承辦了全臺灣首批中央兒少代表團之培力計劃,從今年2月開始,陪伴這群試行屆中央兒少代表一起創造與實踐臺灣兒少的表意權。
誕生:試行屆中央兒少代表的產生
2019年11月,我國政府將兒少代表擔任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兒童權利相關會議之委員或出席代表之規定修入《兒少權法》後,社家署即透過各縣市政府辦理遴選,由各縣市地方兒少代表中,推派1至3位擔任中央兒少代表,於2020年2月正式組成「試行屆中央兒少代表團」,共有54位來自全臺各縣市之兒少參與。這群中央兒少代表們,年紀最小為國二、最大為大二。他們都對兒童人權議題有熱情,且多數曾在縣市代表的正式會議中與成人開會和提案,有些甚至曾參與校內外學生權益倡議之活動。
試行屆擔負了開創、冒險、溝通、經驗成敗的任務,雖然其任期僅10個月,但試行屆中央兒少代表們知曉要在有限時間內積極爭取向中央政府發聲的每個機會。所以在每次正式會議中,都會自我期許要努力在會議中向大人們表達自己的經驗與兒少立場,以讓我國的政策更適合或貼近兒少的真正需要。
任務:參與中央兒少福利與權益事務[1]
全臺灣的兒少有著不同的年齡、生活背景或文化差異等,因此國家要照顧所有的臺灣兒少需要許多分工機制。在縣市地方政府層級,近年多數縣市皆已將兒少納入參與與兒童人權相關之會議;而在中央政府層級方面,目前兒少代表依法可出席或列席以下3個與兒童人權有關之會議:
①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以下簡稱院兒權小組)
②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以下簡稱部兒權小組)
③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推動小組(以下簡稱部傷害防制小組)
依上述會議,中央兒少代表團共分成3個組別,而每個會議所關心的兒少福利與權益面向及層級均有不同。3個會議中,以院兒權小組層級最高,會議由行政院院長擔任主席,委員可在此會議中提出需要協調跨部會的重大政策措施,而主席也可在會議中要求各部會合作提升兒少權益。其次為部兒權小組,由衛生福利部部長主持,委員可於會議中提出促進與保護兒少福利之相關政策,而會議決議也會送請各機關配合辦理。最後,部傷害防制小組之任務較為具體,會議主要關注兒少安全、事故傷害防制之推動事宜。
中央兒少代表團的成員,依其興趣與志願順序分發到不同組別中,每組約16至20人,其中會再選出5位代表該小組至會議中擔任正式或列席委員,與所有成人委員及各政府部門機關進行會議。鑒於兒少代表整體人數較多及法規限制,無法讓每位中央兒少代表都能進到會議中與成人面對面對談。因此,除正式委員之中央兒少代表即為「智囊團」,作為這群正式委員的後盾,分工蒐集資料及模擬正式會議的情況,希望讓每位進到會議的兒少委員都能以最佳狀態來為全臺灣兒少發聲。
培力與交接:寒暑假培力和其他會議
這些參與其中的中央兒少代表們,其實都是在學中的「學生」,日常的生活和用語離不開學校和家庭,但中央兒少代表因著此身分必須跨域認識社政場域的生態,以及了解更多不同兒少的需要。因此擔任中央兒少代表,意味著他們需要用學習以外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成為一個能為其他兒少發聲的「代表」。
為協助他們進入會議,兒盟在10個月的時間內盡量陪伴這54位中央兒少代表充實各種能力,包括:舉辦寒假、暑假兩天一夜的課程與分組活動;平均每1至2個月召開的各組提案討論會議;以及在年末辦理「試行屆」成果發表、兩屆交接的期末團會議活動。
在寒假培力中,兒少代表、兒盟、社家署第一次相見。透過不同的課程,讓兒少代表們深入了解兒童權利公約、各種不同的兒少議題,以及不同部會的職責和關注範疇等。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位中央兒少代表蓄勢待發,期待自己能認真參與並真實體驗,能在這10個月時間內為臺灣中央兒少代表制度做出最好的建議。寒假培力後,3個小組的兒少代表們即分頭討論提案方向及內容,各組動力、氛圍、關注議題都十分不同。不過,今年因為受疫情影響,小組會議的次數和方式也面臨挑戰,但這並未澆熄兒少代表們的熱情,大家透過線上視訊會議和線上群組的方式,進行小組會議、資訊交流及討論,打破地域的距離限制。
今年8月第一屆中央兒少代表從各縣市遴選而出,試行屆與第一屆的中央兒少代表們於暑假培力活動中相聚。除了為第一屆中央兒少代表安排兒童權利議題及不同部會職責的介紹外,為促進兩屆兒少代表們的交流,我們特別設計不同的討論時段,讓試行屆的學長姐可以用自己過去半年的參與經驗,回應第一屆學弟妹們對中央兒少代表團的各種疑問和期盼。雖然只有半年的參與經驗,但試行屆的學長姐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如何調整對正式會議,甚至中央兒少代表制度的各種期待、會議前小組裡的各種準備工作、議題選擇過程等。過程中,我們發現作為大人的我們,即使如何苦口婆心或耳提面命,孩子總是會存有懷疑或想跟大人反抗;但同是兒少的學長姐們卻是有話直說,毫不掩飾,學弟妹們反而願意好好聆聽及消化,這種以兒少的聲音與兒少進行對話之能力真的只有孩子才能做得到,也是培力兒少表意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暑假培力後,試行屆的任期和參與正式會議的工作尚未結束,我們邀請第一屆中央兒少代表們以實習身份共同參與其小組的組會活動。雖然我們觀察到兩屆兒少代表有些接替的焦慮,但卻有著共同為臺灣兒少努力的共識。
在試行屆的期末團會議中,台上的學長姐賣力且誠懇地說明成果與心得,台下的第一屆學弟妹則熱情地以掌聲回應,並且接下了未來2年為臺灣兒少發聲的棒子。
成果:八大提案,推動臺灣兒少政策
在短短10個月中,「試行屆」中央兒少代表除了要快速認識來自不同學校、背景和地區的兒少代表外,更需要一起分工合作,討論不同議題,繼而產生切合其小組負責範疇的提案。因為中央兒少代表們非全職受薪的「工作人員」,要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在小組眾多關注議題中找到跟兒少經驗最貼近且具體的案例,再化為提案,真的非常不容易。不過,他們仍然願意不斷努力嘗試,最後在10個月的時間內為臺灣兒少向3個小組提出了以下8個提案:
組別 |
提案名稱 |
院兒權小組 |
|
部兒權小組 |
|
部事故傷害防制小組 |
|
每一個提案都是從零開始發想,整體中央兒少代表團由54人組成,意味著至少有54個想要提出的議題訴求,因此每一個正式提案的產出都非常珍貴,需要透過無數次的溝通協調、辯論、資料蒐集等過程,才能夠撰寫出要跟大人討論的提案。這些大人並非生活周遭所認識的人,而是中央政府的官員與專家學者,其陌生和困難程度可想言之。
向下一個兒少表意的里程碑邁進
兒童人權之父柯扎克曾說過:「孩子思考的方式不會比大人差,只是以不一樣的方式思考」。
故此,「兒少表意權」的落實,兒少要學習、大人更要學習。在承接中央兒少代表團培力計劃中,兒盟嘗試從旁協助每位代表體驗到自己發聲的力量,並能帶著社會關懷、尊重、好奇和同理心,發掘生活周遭中與兒少權利相關之議題。而且,在對話、思辨過程中須考量正反方觀點,並且體認到解決問題與倡議需要時間、空間和與他人合作,這也是一個公民與社會溝通的必經之路。兒少發聲的力量已漸漸擴展開來,期盼這群兒少們能成為日後推動臺灣社會朝向平等與重視人權的未來主人翁。
[1] 中央兒少代表的任務可詳見「遴選兒童及少年代表與中央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事務相關小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