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3 - 化身兒少公民記者探索兒童權利
撰稿/沈寶莉
俗話說「囝仔人,有耳無嘴」,一語道破在大部分成人眼中,孩子只有聽的份,無權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兒童權利公約》清楚寫明,尊重孩子的意見乃是重要的原則之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兒少願意關注自身的權益,甚至選擇投入不同的公共事務來為自己和其他兒少發聲。2020年,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在7至8月期間辦理「你說我聽」少年公民記者培力活動,課程分為3個單元:認識兒童人權、媒體識讀及採訪技巧,以及多媒體採訪實作。我們邀請3位重量級講師來分享,包括公共電視P#新聞實驗室《記者真心話》節目主持人方君竹、《青春發言人》製作人賴彥如,以及公共電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企劃王建雄,牽手培力34位來自北、中、南區的國二至高二少年,希望孩子能透過課程、討論和實作,學習利用手機作新聞採訪,探索身邊與兒童權利相關之議題。
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關認識兒童人權的部份,我們透過遊戲及互動討論、故事和案例,向學員介紹《兒童權利公約》的歷史和重要條文;同時也透過分組討論,讓學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探討生活週遭的兒童人權議題。
過程中我們發現,學員普遍認為兒童和大人有很多差異,如兒童雖然生活較無負擔,但行動或能力有較多限制,且需要承受很大的課業壓力;而大人雖然經濟自主,同時也要承擔生活壓力或須面對身體機能退化等問題。另外,我們也帶學員討論「幾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如自由選擇科系或學校、跟網友外出或談戀愛的議題。由於跟自己生活息息相關,學員都熱烈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傾聽同儕彼此對兒少年齡、承擔責任與後果的看法。而這番精彩的討論也打破成人經常認為孩子「沒想法」的既定印象。
真假新聞看得出來嗎?
昔日人們依靠報紙、電視新聞來接收訊息,如今兒少則從臉書、IG、Youtube或透過自己Google來取得資訊。因此,方君竹老師說明訊息的真確性相當重要,也分析新聞可能被操作或誤導的原因,以及公共媒體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性。他強調閱覽新聞時,須留意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外,更需要了解新聞是出自哪間媒體、誰的媒體、哪位記者、消息來源是誰等資訊,以分辨訊息真偽。
如何問,在於如何聽
- 賴彥如老師運用過往製作的節目來編製案例,讓學員進行角色扮演:一名學員觀看提示卡並擔任受訪者,其他組員則擔任記者,負責設計提問和記錄重點。
一篇好的報導或兒少節目,跟如何說故事有很大的關係,而議題選擇、取材,以及記者的提問方向也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有關議題選材和採訪部份,賴彥如老師分享她多年來製作兒少節目的經驗。她提到即使是霸凌或同志等近年熱門的題材,不同的切入角度、拍攝手法,都能帶出不同的效果,重點是我們希望帶出怎樣的訊息。
拿起手機走進人群
- 王建雄老師正指導學員如何透過手機拍照功能的分割線,讓物件成為鏡框裡的焦點。
6小時的實作課,王建雄老師的教學分享毫無冷場,學員們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建雄老師從記者的工作、任務開始說起,讓學員明白「認真說一個故事」的困難和必要。他接著分享取景、剪接、分鏡取材、撰寫旁白等技巧,並帶領學員一同拿起手機,逐步練習拍攝、穩定鏡頭的姿勢,以及拿捏靜物和人物的取景角度等。
另外,王老師也安排學員練習新聞採訪及剪接等工作。雖然實作的新聞影片成品只須1分半鐘,但學員們全情投入,每一組學員都想交出最好的成品。最後幾乎全部學員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新聞影片的製作,而且每一支影片的觀點和角度都有所不同,讓人驚豔。
- 王建雄老師正指導學員在採訪過程中,如何透過不同距離和角度拍攝受訪者。
從生活經驗中看見兒少議題
- 學員們正討論小組影片的剪接修正內容。
2020年9月5日,兒盟舉辦了「你說我聽」兒少公民記者培力活動成果發表會,邀請北中南區共34位學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到場發表,當日共呈現9支探討兒少日常生活相關議題的新聞影片,議題內容包括:兒少表意的落實、兒少心理健康、校園輔導資源、學校服儀、兒少交通安全、校園霸凌及隱私權。
議題看似廣泛,參與學員實則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經過多次討論和資料研議,再以問卷或訪談蒐集其他兒少或大人的意見,如:學生在路上騎腳踏車安全嗎?學校服儀雖解禁,但男生真的會穿裙子上學嗎?學生覺得學校輔導室除了升學諮詢還有其他功能嗎?父母真的會聆聽孩子對於自身事務的意見嗎?
過程間,學員重新思索兒少議題與兒童權利,也建構自己多元的能力。有學員表示自己以前不認為性別議題或心理輔導對兒少很重要,但從製作報導中了解,原來這些對自己和其他兒少都具有意義。另一方面,也有學員表示,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兒童權利是表意權和遊戲權,因為以前沒有想過遊戲和休息原來對兒少這麼重要;其他學員則覺得在培力課程學習到學校老師不會教的知識,並且透過自己製作新聞報導,深深明白每條新聞背後都得來不易。
除此之外,因為學員大多來自不同的區域及學校,難以時常面對面進行討論或一起採訪。所以很多小組都採用線上會議、線上群組討論、分區採訪的方式來完成影片,高度考驗學員的專注、熱情和團隊合作精神,學員紛紛認為這是嶄新的學習經驗。
公民社會需要你們這樣的孩子
- 成果發表當日,學員除分享自己小組的影片成品外,也需在台上報告製作過程的點滴以及發現。
3位擔任課程講師的公視老師均表示,很驚訝孩子的專注、學習和吸收能力,王建雄老師更說到沒想到孩子經過指導後,可以在一天的實作課程中完成採訪、剪接的工作,並願意持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不同議題的作品。而且,他在評審後向參與的同學勉勵說:「不論你們對哪個議題有興趣,先產生問題意識,這就是一個公民的責任。」
另外,方君竹老師在評審結束後也語重深長地提到這次培力活動之重要性:「公民記者培力,是希望大家多關注公共議題,如果這個成功了,其他的兒少會感謝你,因為你是為其他兒少、朋友、夥伴們在發聲。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孩子,在他們長大之後幫這個社會、弱勢發聲。」
成果發表會當日,兒盟也邀請立法委員王婉諭及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蒞臨致辭,王委員表示在立法院工作期間深刻體會記者傳遞訊息與大眾的重要性,故兒盟能支持未成年兒少有機會學習親身採訪、新聞製作及發表,探討生活中的兒少議題及體會公民記者的工作非常難得,而且也符合《兒童權利公約》中聆聽兒少聲音的重要權利。而白執行長也指出參與少年在百忙的生活裡持續討論生活中的兒少議題,並學習如何透過問卷做調查、如何做訪問和收集資料等,非常不簡單。而兒盟也會將今次少年們的行動成果和經驗,延續至2022年第二次的台灣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希望讓孩子們的聲音帶到大人們的耳朵裡。
透過這次培力活動,兒盟深深感受到兒少們對眾多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見解不僅不亞於大人,透過兒少的觀點,也能讓我們不論在政策或日常作息的各項安排上,更貼近兒少需求並得以讓他們發展獨立的人格。在此兒盟邀請大家也能夠在生活中多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多聆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起共創一個讓孩子更快樂成長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