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3 - 從親子館到育兒+的社區育兒支援服務
撰稿:呂佳育
許多初次成為爸媽的新手父母,一定經歷過育兒階段總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的混亂情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顧外,嬰幼兒身心發展評估或是回歸職場的托育問題,都會讓嬰幼兒父母們不知所措;就算心中有煩惱,也會擔心是自己親職能力不佳,或懷疑自己小題大作,而不敢進一步與其他人討論。
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在服務眾多家庭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嬰幼兒父母的困境與需要,更覺察到友善育兒政策,以及建構育兒資源共享環境的重要性。故於1995年開始發展托育服務,20多年來服務已涵蓋第一線的托育照顧、兒童照顧服務諮詢及轉介、專業訓練、宣導活動等。在這些經驗上,兒盟更進一步參與托育機構訪視輔導、托育政策等相關制度的建立與修法,從各個面向給予嬰幼兒家庭支持和協助。
站在新手育兒父母的第一線
在兒盟服務將近30年,也是目前托育服務的主管、社工二處的姚秀慧處長跟我們分享到,兒盟於1995年承接臺北市托育資源中心,成為全臺灣第一個以托育服務為主軸的兒童福利服務中心,提供嬰幼兒家庭托育相關的諮詢服務。在辦理過程中,兒盟逐漸發現坊間托育品質良莠不齊,讓嬰幼兒家長無法放心,所以便從2000年開始,投入當時的托兒所評鑑,希望透過制度協助園所逐步提升照顧品質;後來又為了更深入了解幼托機構的經營管理和檢視成本,於2006年開始陸續承接臺北市星雲和葫蘆托兒所(現皆已改制為非營利幼兒園),並期待能夠建立幼托園所的實務典範。
姚處長更進一步向我們說明,由於臺灣大部分3歲以下的嬰幼兒,大多由雙親和其他家人自行照顧,但過往政府卻鮮少投注資源。因此,兒盟除了承辦托兒所評鑑,也首創國內公設民營的兒童玩具圖書室(2006年),並透過各式的實驗性方案逐步發展出Green House親子遊戲室(2010年),之後於2011年更提出育兒友善園的創新方案。
在執行這些方案的過程中,兒盟發現臺灣0至3歲嬰幼兒缺乏大型活動空間,遂陸續接受臺北市政府的委託,成立了松山親子館(2012年)和信義親子館(2014年),為使更多嬰幼兒家庭都能夠有機會使用親子館的資源,兒盟更於2018年取得宜蘭親子館的經營管理權,並於臺北市松山區成立「龍寶堡育兒友善園」,讓成功模式可以繼續拓展出去。
打造陪伴社區孩子成長的親子空間
▲信義親子館透過空間設計和規劃,讓0至3歲的嬰幼兒與家長,及3至6歲的幼童也可以有合宜的遊具和活動空間。
實際走進信義親子館的空間,坐落在已發展成文創空間的舊眷村平房裡,透過空間設計和規劃,讓0至3歲的嬰幼兒與家長,有適合他們的親子互動空間,3至6歲的幼童也可以有合宜的遊具和活動空間,並且可以參與適齡、適性的遊戲活動;配合四季和不同的節慶,親子館也會適時改變空間情境,讓孩子可以從中體驗生活,感受季節變換。除了硬體空間是針對學齡前的嬰幼兒所設計,諸多親子活動和遊戲也是因應不同年齡的學齡前嬰幼兒所規劃,並放入許多親子共玩的元素,期待更多育兒家庭不只是來玩,更是能夠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促進嬰幼兒家長的親職技巧。
教保專業出身,在信義親子館任職近6年的劉容君副組長與我們分享到,親子館在當地經營多年,累積了許多固定到訪的嬰幼兒家庭,真的是陪伴社區的孩子一起成長。而前來使用親子館空間的保母、家長或是阿公阿媽們,除了可以暫時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讓孩子們有活動放電的空間外,也可認識其他家庭,並相互討論育兒遇到的狀況、彼此支持。
除了透過活動設計,讓大人能夠增進親子共玩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親子館的教保人員會穿梭在館內各個角落來觀察與陪伴各個嬰幼兒家庭,透過走動式的育兒示範,讓在場嬰幼兒家長能夠學會如何和孩子有更多互動的技巧,讓諸多家長無形中累積實踐親職的經驗。同時,如有發現在場孩子有一些發展上的狀況,也可以用現場普發問卷或討論分享的方式來協助家長覺察,以避免單一家庭感覺被針對而有壓力或反感。這些細緻化的服務,就是希望能夠讓使用親子館的嬰幼兒家庭可以得到育兒協助,而不需要獨自摸索和煩惱。
除了教保人員在親職技巧的親身示範外,親子館內的社工人員也在社區結合、志工管理、服務評估和突發狀況的處理上,擔任重要的角色。以新設立兩年的宜蘭親子館為例,從開館以來即擔任社工的林怡君特別提到,與社區的連結是宜蘭親子館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因為這是宜蘭在地第一家親子館,嬰幼兒家長對這樣的服務都很陌生,因此很需要透過社區鄰里長在地宣傳,讓更多鄰近社區的嬰幼兒家庭願意到訪親子館;另一方面,親子館也會主動出擊,進入社區舉辦嬰幼兒發展、親職培力、增進親子互動之相關講座和課程,這些活動也很需要社區的響應和支持。由此可見,親子館不僅提供一個活動的空間,透過各種外展服務,在地社區的嬰幼兒家庭也可就近接觸到相關資訊,進而能夠持續到訪親子館來尋求相關資源和服務。
成為社區中的育兒關懷據點
因著親子館的成功模式,兒盟發現在社區建立一個育兒關懷的據點,不僅可以發揮支持家庭的效果,也能夠協助社區中的育兒家庭建立共好、共榮的支持網絡。姚處長表示,不管是過去曾經執行的育兒友善園方案,或是後續3處較為大規模的親子館,我們在服務的過程中都看見0至3歲的嬰幼兒家庭,其實迫切地需要支持和協助,而這也是兒少保三級預防中的關鍵時期。所以從2020年開始,兒盟便將原有的「龍寶堡育兒友善園」轉型成本會新創的「育兒+」方案,將整個育兒支持服務提前到孕期開始,並針對初次育兒的新手家庭及弱勢家庭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期待能培力家庭共親職,增能父母育兒資源的規劃與應用。
2020年7月,於臺北松山開幕的「育兒+」,是兒盟第一個轉型嘗試新方案的社區據點,曾經在親子館服務過,且從松山「育兒+」初期規劃到開幕都參與其中的廖若喧專案企劃,特別向我們分析了「育兒+」和親子館之間的差異:
①親子館遊戲空間較大,提供的玩具選擇性多,讓來館的育兒家庭充滿新鮮感,並激發嬰幼兒的參與興趣。無論在遊戲區域或親子活動的設計,均著重孩子的發展,提供嬰幼兒各種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練習,創造親子共玩的機會。
②「育兒+」營造的是穩定、像家一樣的育兒空間,因空間小而溫馨,家長在這可以像在家一樣自在,嬰幼兒不管到哪個角落都可以照看得到,為了關照更多照顧者的需求,我們特別規劃育兒交流區,提供一對一的育兒諮詢。活動設計上則將重點放在孕期父母與育有0至3歲嬰幼兒之新手父母,帶領照顧者練習觀察嬰幼兒的行為、反應以及正確的解讀,並做出一致且適當的回應。我們相信當父母親能做好這3個技巧,就能夠建立親子間良好互動,父母能輕鬆育兒、孩子也能在被關照下獲得滋養、健康成長。
當育兒家庭的得力幫手
不同於各處親子館,除了社區居民外,常會有諸多從外地特地前來親子共玩、體驗服務的家庭。廖若喧專案企劃特別強調松山「育兒+」就坐落在住宅區當中,空間也是小而美的類家庭設計,希望育兒家庭來這邊,可以安心讓嬰幼兒們自由探索,同時也可以在空間的一隅和其他家庭彼此熟悉、交流,互相傾訴育兒過程中的喜悅與擔憂,成為同儕支持的力量,目前松山「育兒+」就有很多家庭會相約一起來參與家長共玩的課程活動,甚至有常來的家庭會在館內邀請大家一起幫嬰幼兒慶生,有時候也會有特殊兒的家庭在教保人員的陪伴下,漸漸願意打開心房主動討論並和其他家庭分享自身經驗,松山「育兒+」儼然就是一個兼具情感和教養協助功能的社區育兒支持站。
兒盟從過去承接政府的委託方案,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逐步建立托育資源中心、親子館的服務模式,到2020年開始將這些累積的經驗與其他的家庭服務做結合,規劃了「育兒+」的新方案,於2020年7月正式開辦以來也有諸多正面的回饋與發現;一路走來,皆有投身於這些方案的姚秀慧處長語帶期待地說著,除了公私協力的親子館合作模式,兒盟將會持續經營並帶入更多的經驗和建議,以使整體制度能夠實際上帶給育兒家庭更多支持與協助,除此之外在兒盟自身規劃與發展的「育兒+」方案上,因為有更高的主導性和自由度,可以放入更多兒盟的概念和想法,從孕期到3歲的嬰幼兒家庭提供完整的育兒資源和支持服務,未來也會將「育兒+」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社區都有機會得到這些服務。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兒盟的托育服務將會持續在第一線成為眾多育兒家庭最有利的幫手、最堅強的後盾,協助家長陪伴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