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3 - 臺中市育兒指導服務「爸媽育學堂」
撰稿/邱靖惠
5個月大的豬寶弟睡眠一直不太好,因此我的情緒起伏比較大,時常孩子哇哇大哭便會神經緊繃,耐性也差了好多,甚至還因此大發雷霆,後來幾天豬寶弟變得更焦躁,我總覺得很對不起他,讓他看到壞媽媽的樣子,深怕留下陰影。…在一次又一次的修煉裡,我和孩子慢慢一同成長,雖然時間很漫長,但點滴在心頭。
我想對自己說:「你已經是很棒的媽媽了!為了孩子,你已經很努力了!你的用心孩子們一定都明白!」我永遠愛你們,我的寶貝們,能擁有你們是我最幸福的事!
我也想對所有媽媽們說:如果覺得累了,一定要找尋其他支持你的對象,社會局「爸媽育學堂」也有很多很珍貴的資源。育兒路上,我們真的不孤單!
——《育兒指導——爸媽育學堂》微電影「Babies」留言
在日本,新手媽媽因產後憂鬱症造成的憾事頻傳,於是政府便著手規劃新生兒育兒支持服務,讓孕婦或新生兒家庭可申請專業保健師或助產士到家中提供一次1至2小時的服務。除幫助新手父母學習育兒技巧外,亦會評估照顧者情緒及家庭照顧能力,以便適時轉介資源。
在臺灣也有類似的育兒指導服務,臺中的「爸媽育學堂」(以下簡稱育學堂)便是透過一系列的服務,包含:育兒諮詢專線、育兒實習課程、到宅指導、宣導活動等,讓家長在照顧孩子過程中得到更多支持。
育兒服務的五大主軸
2013年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接受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委託開辦育兒指導服務,據過往兒盟服務弱勢家庭經驗,在家庭落入虐童困境前的預防工作相當重要,於是育兒指導服務因此誕生,兒盟中區兒童照顧組的黃楷晴組長回顧當年承辦初衷。
弱勢家庭的困境通常是來自經濟壓力,但沒有經濟壓力的一般家庭,不代表在育兒上沒有困難,他們的困境通常是身為新手父母不知所措的焦慮,或來自長輩下指導棋的壓力,亦或是各種不同育兒派別(如:親密育兒派與百歲醫生派)造成家人間的衝突。
照顧孩子的眉眉角角那麼多,究竟育兒指導服務的重點應該擺在哪裡?兒盟參考專家建議以及多年來服務家庭的經驗,以嬰幼兒生活照顧、嬰幼兒發展、居家安全、情緒支持和親子互動/關係作為服務的五大主軸。爾後,無論是育兒實習教室課程設計或是到宅服務,皆以此為發展重點。底下將進一步以兩大重點業務為例介紹此方案之服務內容。
減輕家長焦慮:到宅育兒指導
「到宅育兒指導」是育學堂非常特別的服務,基本上是由當事人主動申請,通過評估後會有指導員跟社工到家中,提供免費面對面的專屬服務以及技巧示範。
黃組長指出,到宅育兒指導服務的精神,除了教授育兒專業技巧外,其實更多的是經驗分享,給予家長情緒支持,讓他們放下過度的壓力,「每個孩子特質都不一樣,每個爸媽的狀態也不一樣,沒有絕對最好的照顧方式,爸媽可以看自己的狀況量力而為,我們可以不用符合最高的標準」黃組長解釋說。她曾遇過因擠不出母乳覺得對不起孩子而傷心落淚的媽媽,當時她告訴對方要先把自己顧好,要放鬆才有奶,讓媽媽不再那麼有罪惡感。
目前此方案除開放一般家長申請,提供2至3次,一年最多6次的到宅服務外;育學堂也接受社會局或相關單位轉介有需要的弱勢家庭。通常此類家庭會伴隨其他問題,如:接受服務意願較低、家庭狀況較為複雜(如:智能障礙、就業議題),親職照顧能力也比較不足,因此其服務次數就不受一年6次的限制。但黃組長也強調,如果遇到沒有意願的弱勢家庭家長,我們也不會勉強,改為請社工針對孩子生理需求比較重要的部分來提醒家長注意一些基本觀念,例如:泡奶方式、換尿布的頻率等。
▲到宅育兒指導服務的精神,除了教授育兒專業技巧外,其實更多的是經驗分享,給予家長情緒支持,讓他們放下過度的壓力
從做中學親子互動:育兒實習教室
育兒實習教室是育學堂另一個相當熱門的活動,與坊間的媽媽教室、親職課程相比,一年30至40堂課的育兒實習教室著重的是實作過程。黃組長表示,無論是新生兒沐浴、製作副食品,我們要求每一位來上課的家長不是只看講師在台上示範,而是必須親自實作,確實都學會了才可以。課程除依照家長需求來設計外,每年也會檢視課程是否符合五大主軸的設定並平均分配每個主題的課程。另外,也會用點數換贈品的方式鼓勵家長繼續報名參加。
實習教室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主題——「親子互動」,黃組長解釋說,常常有爸媽跟我們說在家裡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玩?因此我們設計了親子共讀、親子瑜珈等活動,又或是在一日的戶外活動裡設計許多親子遊戲,從中引導也向爸媽們示範怎樣跟孩子互動,我們也會在過程中觀察他們的親子關係,提供適合每對親子不同的相處模式建議。
▲透過一日的戶外活動,社工可以從許多親子遊戲中引導爸媽如何跟孩子互動,並觀察他們的親子關係,提供適合每對親子不同的相處模式建議。
育兒指導員與社工員的分工合作
有別於一般社福機構以社工員為主,育學堂因包含居家指導服務,保母有很高比例的投入(約八成左右),因此要讓社工與教保兩大領域牽手合作乃是此方案的一大挑戰。
在提供到宅服務時,指導員會負責教導家長育兒技巧,而社工則協助他們的人際、會談、溝通等技巧。黃組長舉例說,曾遇過一個家庭,婆媳有很嚴重的衝突,婆婆對於外人進到家裡指導照顧小孩非常反感。此時就需要社工員介入緩減衝突,透過專業關係與會談技巧的補位,讓服務得以順利進行。此外,在居家指導員與家長指導過程,社工會在旁邊與孩子互動,藉此觀察孩子的發展,也會進行家庭評估,視情況轉介資源。
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指導員的流動,讓他們認同兒盟理念並提升其成就感也至關重要,像是鼓勵指導員擔任實習課程的助教、成為宣導服務的種子等。黃組長表示,曾有指導員主動建議在社區宣導時帶手指謠、講繪本,而這些小活動除了讓宣導變得更有趣外,也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備受肯定和重視。此外,大部分指導員都是婆婆媽媽,她們很需要關係的支持和信任,所以社工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與她們建立關係、關心他們的想法。
另一方面,為確保各指導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品質,方案也設有評核機制,如果指導員無法完成指定的在職訓練時數就無法繼續擔任,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如果指導員發生不適任的狀況,社工員必須清楚記錄,並且確實告知當事人,年終審查時也會討論其適任性。
未來期許:宣傳與服務量的平衡
「你們都是陌生人,為什麼我可以跟你們講出這麼多我心裡的話?」媽媽在接受到宅服務時對社工說了這麼一段話。
好不容易求得一子的高齡媽媽,雖然買了一堆育兒書籍,做足準備功課,但因體力與先生的育兒分工問題,除了覺得整個人很疲倦、憂鬱,也感覺孩子跟自己的想像落差很大。每每講到孩子,她就會不自覺地流淚,與先生爭吵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多,甚至影響到睡眠。因媽媽狀況稍微嚴重,社工員建議看身心科,但媽媽抗拒醫療只願意跟社工談。經過快一年時間的陪伴,媽媽的情緒已有不少改善,也比較可以放寬對自己的育兒標準。後來媽媽有定期參與育學堂課程,對她來說,上課不是提升技能,而是一種可以走出家門稍微喘息的依靠。
從一開始摸索家長需求設計課程,中間一度被定位要提供弱勢家庭孩子是否需要安置的評估報告,走了7年的育學堂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向,黃組長表示無論是透過拍攝微電影,或是跟插畫家的合作,我們希望讓更多困在育兒焦慮中的父母們在育學堂得到幫助,也期許更多人知道這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