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3 - 兒盟逆境家庭翻轉計畫
撰稿/楊丹琪
「逆境家庭『翻轉』計畫,強調『增強權能』和『看到力量』。每個家庭都可能在某個期間剛好處在山谷,我們創造機會讓這些家庭爬起來、翻轉、脫離社工。這是很重要的社工價值,陪伴家庭去翻轉。」
兒福聯盟社工處主任宋家慧
經過舟車勞頓,社工大榮按著地址,總算找到小梨家,初次見面著實讓人印象深刻:爸爸連忙整理家中四散的物品,一拉開沙發上的毛毯,小強如鳥獸散的奔跑逃離……。爸媽悉心照顧襁褓中的小梨,無奈兩人長年疾病纏身,又沒有親友奧援,照料孩子和家務都是力不從心,也不得要領。因此,大榮的首要任務便是幫助父母,一起讓孩子獲得妥善的照顧和健全的身心發展。
在2018年以前,小梨家很有可能被通報為「高風險家庭」。在2004年至2018年之間,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承接多個縣市政府委託的「兒少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服務方案」(以下簡稱「高風險服務」),服務對象為家中有18歲以下兒少,照顧者因長期失業、疾病、經濟困難、有藥酒癮等因素的家庭。
2018年起,政府宣布「社會安全網計畫」,以往委外的「高風險服務」轉而由地方政府主責提供「脆弱家庭服務」。因此兒盟也重新盤點組織量能與使命,思索當前的臺灣社會需要什麼樣貌的家庭服務。
首先,回顧過去十餘年間,兒盟總計在11個縣市提供高風險服務,陪伴近9,000戶家庭、逾15,000名兒少[1],累積豐厚的家庭工作經驗和培育許多資深社工,在服務中發現到高風險家庭經常面臨育兒方法不合時宜、不諳嬰幼兒發展和托育資源不足[2]等親職困境。
另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劉淑瓊和呂立的《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分析研究》[3],在重大兒虐與疏忽事件當中,高達九成的孩子為6歲以下,八成一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以施虐原因而言,六成施虐者是因為「對於兒童發展缺乏認知」、四成「因應壓力或衝突能力不足」,另有1/3為「遇到心情沮喪或憤怒時,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最後研究建議,應即時讓照顧者獲得育兒的資源與協助,方能避免無助的父母轉變為施暴者。
有鑑於此,兒盟在2018年逐步在各縣市推展「逆境家庭翻轉計畫」(以下簡稱「逆境家庭服務」),讓家有18歲以下兒少的照顧者能在社區取得育兒支持、親職培力和經濟協助;在未被通報前,能有主動求助的機會與管道,不必隻身行走在育兒之路。而小梨的父母便是透過當地社會局處的介紹,認識並主動申請兒盟的「逆境家庭服務」。
從需求中精進服務
社工大榮第一次見到1歲的小梨,發覺他特別安靜,肢體不太協調,甚至有些無力。大榮跟小梨的爸媽了解後發現,原來他們不但沒有育兒經驗,周遭也沒有親友可以詢問,因此大榮安排了兒盟的「到宅育兒諮詢服務」——即在社工陪同家訪和穿針引線下,擁有保母執照的「育兒諮詢員」視個別家庭需求,親自示範製作副食品、替嬰兒盥洗、戒尿布和夜哭等照顧技巧,並在每次訪視時關心家長的學習狀況、肯定家長愛孩子的行動。因為家長在過程中不斷受到鼓勵,慢慢開始更願意向育兒諮詢員請益,雙方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當家長擁有親職能力,孩子便能獲得健全的身心發展,整體社會也隨之受惠。
▲育兒諮詢員指導家長清理電鍋和整理家務。
這項「到宅育兒諮詢服務」是本會針對逆境家庭需求而發展出來的新計畫。在逆境家庭服務開跑1年後,兒盟發現不少新手家長憑著直覺或不合時宜的方式養育幼兒,而且身邊缺乏可供詢問的親友,也無暇參加家長講座。兒盟社工處主任宋家慧分享道,「其實每個新手家庭都曾經歷育兒上的難題,有些人可能去媽媽教室,現場有人示範、操作,或是諮詢親友的經驗。但是這些家庭可能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學,或是缺乏適當的育兒諮詢對象,於是我們在他們的生活中創造機會,把服務帶入家門。」
除此之外,兒盟的服務也發現「大隻雞晚啼」的迷思仍深植民間,常有家長不曾留意到孩子發展較慢、可能有早療需求。因此,當社工訪視6歲以下的孩子時,會特別帶著家長一起對照「兒童發展檢核表」,評估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認知等各項發展是否符合常模。如果有發展遲緩的疑慮,社工便會鼓勵或陪伴家長到醫院進行早療鑑定;兒盟也會補助其看診或療育費用,甚至提供交通費,希望讓家長和孩子在早療路上沒有後顧之憂。
▲在社工與育兒指導員的引導和穿針引線之下,家長逐漸掌握與孩子的互動技巧(左圖),也能藉由教具提升孩子的認知發展(右圖)。
家庭工作是不變的主軸
無論過去的高風險服務或如今的「逆境家庭服務」,「家庭工作」始終是兒盟不變的主軸。在現代社會的脈絡下,育兒已成為高支出、高成本的經濟活動,對於「逆境家庭服務」的家庭而言,入不敷出往往是迫在眉睫的困擾。社工透過密集式家訪和家庭建立信任關係,以深入了解家裡的需求,過程中兒盟發現經濟困難通常只是冰山一角。藉由一來一往的討論中,社工讓家長與孩子覺察到家庭需要改變之處,進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宋主任說到:「我們不是給家長一筆錢,讓他們自己去因應,『逆境家庭服務』可貴之處在於陪伴家長討論、想辦法的過程。」
舉例而言,都市地區常有家長獨自照顧孩子,但又從事推拿、腳底按摩等夜間且長工時的服務業工作,因為作息與孩子不同,往往需仰賴能24小時全日托育的保母協助照顧幼兒;家長為了負擔保母和房租等費用,又必須拉長工時,導致更難維繫親子互動。因此當家長申請「逆境家庭服務」後,社工不只協助經濟上的托育協助,更會與家長討論,如何在維持家庭收支的前提下,增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和品質;也會未雨綢繆,討論隨著孩子就讀國小、無法住在保母家後,家長如何重新安排工作與照顧的時間。
▲經社工與家庭的討論與資助費用,家長能有機會與孩子一起出遊,促進親子互動與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培力在於正視家庭的主動性
「對父母而言,他們會覺得這個社工是我挑的,是我選中兒盟的。」
和過去高風險家庭服務不同的是,逆境家庭服務的對象都是主動與兒盟接洽,因此當家庭發生變動、或孩子更換照顧者時,家長更願意主動告知社工,並與社工討論煩惱和疑慮。
南區家服組吳慧珊組長就曾見證一戶家庭在高風險服務與「逆境家庭服務」的差異。當初,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與媽媽的親子衝突,因而被通報並進入兒盟的高風險服務。但對媽媽來說,被通報的標籤感、被國家權力窺探的感受,在在橫亙在家庭與社工間的信任關係;而有限的時效也讓社工難以觸及幽微的家庭秘密,以及鬆動雙方根深柢固的溝通模式。在高風險服務結案後,媽媽主動申請「逆境家庭服務」來補貼家庭開銷,她才逐漸揭露過往在親密關係所受的傷。原來媽媽過往生活經歷太多的「失控」,但是在「逆境家庭服務」中,媽媽可以選擇每次會談的深度,不用一再被探問。當她重拾自己的主動性與控制感後,也逐漸信任社工;而社工才有機會帶著媽媽看見過往親密關係對於現在親子關係的影響,以及她和孩子在對立底下,藏著對彼此的關愛與疼惜。
▲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日趨親近與自然(左圖),到宅育兒諮詢員陪同家長外出採購製作副食品的食材(右圖)。
當社工與家庭間的權力關係逐漸趨向對等,家庭意識到自身的缺乏,並產生改變的期望與行動,才能真正做到「培力」。培力,是兒盟「逆境家庭服務」的最終目的,期待看到家庭的「翻轉」。如同宋主任所說,「我們的目標不是長期養大一個兒盟的個案,更不希望家庭長期都在低谷中,而是希望透過社工協助與資源挹注,協助家庭只是暫時處於山谷」。更重要的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家庭可以長出自己的力量,繼續向前。
一開始因應政府方案調整,緊急上路的「逆境家庭服務」,憑藉著兒盟累績多年的社工專業與實務經驗,持續與困頓的家庭站在同一陣線;在觀照18歲以下兒少之餘,也發現許多家庭的共同需求,相繼推出到宅育兒諮詢與兒童發展評估等服務。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兒盟也推出「疫起撐過去──逆境家庭紓困行動」,藉由物資提貨券協助家庭平安度過這回疫情風暴。兒盟相信,家庭的力量始終都在,我們願意陪伴家庭走過低谷,在育兒之路相伴前行。
[1] 自2005至2018年,兒盟開案家庭數為8,947戶、開案兒少人數15,327人。截至2018年底,以下縣市政府委託兒盟執行高風險服務: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新竹縣、花蓮縣、苗栗縣、臺中市、高雄市;另曾與新竹市、屏東縣、台中縣和高雄縣(改制前)等縣市政府合作。
[2] 邱靖惠、朱崇信、苗元紅(2019)。提升弱勢家長親職功能策略:兒少高風險家庭服務經驗之探索。社區發展季刊,167,頁98—113。
[3] 劉淑瓊及呂立(2017)「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分析研究」,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委託研究。取自羊正鈺,2019。【圖表】近十年施虐者「樣貌」:兒虐案的主因不只是「小爸媽」。關鍵評論,2019年1月17日。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34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