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大人「開會」的語言,兒少聽得懂嗎?
2020.12.24
參與正式會議常需要適應各種程序、用語、文字上的不同,身為大人的我們也需要花不少的時間來學習,那如果兒少要參與正式會議,跟大人一起「開會」的話,兒少們又會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呢?
因應《兒童權利公約》(CRC)與《兒少權法》的修法,各地方政府陸續培力 18 歲以下的兒少代表加入「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中央層級的會議則由中央委託各縣市政府分別遴選 3 名有經驗的地方代表參與中央兒少代表團,與大人一同參與「行政院兒權小組」、「衛福部兒權小組」以及「衛福部事故傷害防治小組」;透過實際上參與培力與出席會議的觀察,兒少代表一方面發現會議時間的安排上常會影響到兒少本來的上課時間,另一方面則是會議時間很長而且用語艱澀、與日常對話差異很大,導致兒少無法暢所欲言,還得學習成人會議的用語才能表達意見。因此兒少代表認為除了希望受到大人的尊重,以及增加多元提案方式的可能性外,他們其實也需要更多大人的協助來降低兒少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從會議用語到各個部會間的主責業務、上下層級關係等等,這些都需要有經驗的成人,以兒少可以聽懂的話語來說明、陪伴及鼓勵,他們才有可能順利進入會議的形式及狀況。
兒盟這一年來持續投入中央兒少代表的培力服務,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陪伴兒少真正的落實表意權,我們相信友善兒少的概念不只是立法、規範與形式,更應該包含支持系統與互相尊重的態度。每一位兒少都是我們社會公民的一份子,如何認他們從小就能在表意路上能夠累積正向經驗,更願意參與公共事務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我們每個大的責任和工作。願你我能一同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更友善成長的社會。
新聞連結:
我的兒少代表經驗:以學習之名要求青少年表現「專業」,只是你們成人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