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
今年的國際兒童節,我們想跟社會大眾一同檢視台灣兒童福祉發展現況,並將與本會歷年資料及蘇格蘭於2020年1月發表的《2018年蘇格蘭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2018 survey in Scotland)(Inchley, Mokogwu & Currie, 2020)進行比較[1],希望社會更重視下一代生活的處境和需求。
一、台灣孩子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後退,創近3年新低
兒盟調查發現,今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創近3年新低。若以100分來計算,2019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為81.5%,與蘇格蘭相差6.5%。同時,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分卻持續後退,今年的平均分為74.6分,相比2017年低4.6分。另外,年紀越大的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數越低,國小為78.8分,國中則是69.7分,二者相差9.1分。
二、有逾半數孩子每天緊盯螢幕超過2小時,台灣學童愛喝飲料比蘇格蘭高出3.6倍
本次調查我們發現2019年每天使用電腦及網絡或看電視超過2小時之兒少比例為50.4%,即逾半數孩子每天緊盯螢幕超過2小時。長時間久坐不動,不論是做功課、打電動或看電視,緊盯螢幕,對學童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此外,本次研究也發現近台灣學童每天吃一次或以上甜食(如糖果或巧克力等)的比例,由43%上升至46.2%,2019年比2018年增加3.2%。另外,2019年台灣學童喝含糖飲料的情況與蘇格蘭相比,台灣學童愛吃甜食和喝含糖飲料的比例是蘇格蘭學童的1.72倍和2.69倍!
三、逾兩成兒少覺得不快樂,年紀越大越不快樂
本次調查詢問了兒少心理狀況,結果發現2019年「我覺得非常快樂(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比例比2018年高出6.6%,從14.5%增加至21.5%。而且年紀越大越不開心,「我覺得非常快樂(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國小為18.1%,國中則是24.2%,二者相差6.1%。除了逾兩成兒少覺得不快樂外,有二成三學童表示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難以肯定自己的存在意義,情況令人擔憂及難過。
四、孩子越來越不愛上學,孩子越大功課壓力大
本次調查卻發現,2019年台灣學童不喜歡上學比例為36.1%,比2018年增加7.1%。另外,台灣兒少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也大約只有蘇格蘭的1/3!除了越來越多兒少不愛上學外,本次調查也發現越來越孩子覺得學業壓力很大。2019年有五成台灣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50.3%),比2018年增加3.3%,即每2個兒少就有1人覺得學業壓力很大。而且,國中學生普遍比國小學生認同學校課業壓很大,並呈現顯著關係。
五、兒少交友狀況輕微惡化,近六成被欺負兒少不知道被欺負時要怎麼辦
本次調查發現,2019年台灣兒少在學校的交友狀況對比2018年有輕微惡化情形,「我能輕鬆地在學校交到朋友(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及「在學校,有友善且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兩項均增加3.6%及2.9%。而在過去半曾被欺負的兒少中,近六成表示被欺負時不知道怎麼辦(58.7%),四成表示在學校交友有困難(37.4%)。
六、平日使用電腦及網路逾4小時者,生活滿意度較低
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平日使用電腦及網路逾4小時的台灣兒少,其生活滿意度為71.4分,而使用4小時以下兒少的生活滿意度則為75.2分,二者相差3.8分。
七、兒盟的呼籲:
Right to Survival(生存權):學校應提供足夠資源以加強老師建構友善班級氛圍、帶領學生探討人際關係等議題之能力,同時有關提供受霸凌者相關輔導的機制,也應避免標籤化,以減少霸凌對他們身心的影響。
Right to Health(健康權):建議學校應參考國外的例子,透過全面落實的飲食教育來讓學童認識食物和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Right to Rest(教育權):政府、學校和家長須注意兒少除上課外,是否有適當且規律的自由活動時間,尊重他們的學習意願及興趣,盡量減輕他們的學業和考試壓力。
Right to Express(表意權):父母的陪伴和聆聽是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重要時光,故此好的陪伴品質可以協助兒少增加表意的信心和自信,培養他們表達意見的習慣和自信。
[1]《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survey)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從1982年起針對兒童及少年做的跨國研究,目前有49個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參與此計劃。調查方式係於各國家/區域中抽樣11、13、15歲學童各1500人進行調查。主題包括:家庭資源與結構、家庭關係、同儕關係、身心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及危險行為等。國際報告約每5年公布一次,其間參與之成員國也會在WHO網站上載該國最新之HBSC研究結果,以供全球參考。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報告索取辦法」,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
兒童福利聯盟(2019)。2019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