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2 - 2019兒少高峰會會議摘錄
撰稿/楊丹琪
台灣諺語中「囝仔人,有耳無嘴」一語道破在成年人眼中的孩子只有聽的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可是,近年來我們從辦理兒少培力活動中發現,願意關注自身權益的兒少越來越多。為讓兒少的聲音能被大人聽見及重視,經近半年的籌備,兒盟於2019年10月26日,假立法院紅樓舉辦「108年兒少高峰會」,希望以模擬諮詢、實務及案例分享方式,擴闊大眾對兒少表意及培力之想像。
站上諮詢台,化身成為兒少委員
上午部份,本會邀請4組來自不同地區、背景的兒少代表擔任「委員」於立法院與政府官員進行模擬諮詢。兒少代表從生活經驗出發,自主透過討論、個案及資料收集、研讀法規等,在有限的諮詢時間內向官員提問及表達政策建言。
活動當天由李麗芬立委擔任召委,另有王育敏立委、黃國昌立委與蔣萬安立委到場陪同兒少「委員」討論策略及提點質詢技巧。當天出席之政府代表包括:教育部國教署彭富源署長、衛福部社家署簡慧娟署長、保護司林春燕簡任視察和法務部法律事務司鍾瑞蘭司長。以下摘述各組兒少代表與官員的對談內容。
彭:國教署彭富源署長;簡:社家署簡慧娟署長;林:保護司林春燕簡任視察;鍾:法務部鍾瑞蘭司長
① 兒盟東區兒少代表:家暴現況及改善措施之落實
問:2016年至今照顧疏忽的統計數據節節攀升,與社會文化認為「小孩不打不成器」、照顧者因素親職能力有限等因素不無關係。請問政府有何具體解決照顧者疏忽的方案?如何因應無意願學習親職教育的家長?另外,目前校園內已開始培力學生了解「家暴」的觀念,但教學資料不足,政府有何規劃?
林:若家長有學習意願,可於家庭教育中心學習親職知識;而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則可協助有吸毒、酗酒等議題的家長。若家長已被通報,可藉由保護令等措施強制要求接受親職教育。
彭:考量已被通報的照顧者可能忙於工作與生活,無法參加親職教育活動,目前全臺家庭教育中心正整合相關體系,如台中市開始試辦服務到府計畫,以期增加親職教育的可近性。
兒少代表另針對社工人力配置提出建議,期待政府增聘社工人員及改善福利,並加強社工外訪時的安全防護機制,例如加強與警政的橫向聯繫等,以利社工能長期投身於兒少保護工作。
② 彰化市兒少代表:兒少表意權益與法定成年年齡調整
問:有學生曾在檢舉老師的不適當行為後,受到老師輕蔑言語和汙辱等不公平對待,未來學生應如何保障自身權益?
彭:目前教育部正建立學生與署長直接聯繫的平台,未來不必透過學校的層層過濾,學生可直接向署長陳情和申訴。另外目前已通過不適任教師的新法,未來會進行分眾宣導,例如在學生培力工作坊時強調學生權益的相關內容。
問:有關法定成年年齡部份,國內民法成年是20歲,刑法是18歲,權利義務明顯對兒少不公,政府是否有意修改這項不合理的限制?
鍾:由於權利義務是對等的,下修成年年齡將涉及民法、刑法和行政法,近期各部會將開會整理。
學生代表另指出融合教育已成為特殊教育的主流價值,但教育部尚無相關承諾,期待相關部會能針對特殊教育、安置不足、霸凌等議題有所作為。由於時間不足,彭署長承諾將持續研議和盡力改善兒少代表提出的問題。
③ 台北市兒少代表:兒少表意管道及兒少代表遴選方式
問:請問學生與署長溝通的線上平台何時建置完成?適用哪些學生及如何保障檢舉學生個資不外洩?
彭:平台將於11月完成,已請部會同仁確認不公開學生姓名和電郵,避免洩漏檢舉學生的個資。目前先試辦高中生的線上平台,未來再向下延伸至國中小學生。
問:請問教育部的青年諮詢小組和「與署長有約」等活動,如何遴選參與的兒少代表及其是否有代表性?
彭:青年諮詢小組的代表由學校或NGO推薦,再由教育部圈選;目前教育部也在檢討招募方式,期待未來能納入更多元的意見。後者活動目前以高中生為主,主要是透過學校邀請學生來參與,未來將向下延伸至國中小學生。
④ 安置機構兒少代表:機構生活現況及申訴權益
問:安置機構的兒少通常都是和同性別者相處,考量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希望能平衡機構照顧者的性別比例,讓兒少能學習兩性互動和離院後的自我保護。
簡:受限於性別刻板印象,目前安置機構的人力以女性為主。另外基於安全考量,安置機構難以兼收不同性別的兒少,但未來能訓練工作人員辦理跨機構活動,增加兒少兩性互動的機會。
問:機構裡雖然有申訴箱、家庭會談、院務會議等,但兒少的提案往往不被重視,總是被駁回甚至被檢討。請問能否建立跨部門的獨立申訴機制,保障兒少表意權和落實兒少最佳利益?
簡:本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資訊網」有陳列兒少申訴管道與資源,例如地方和中央政府必須設立申訴機制,中央各主管部會接受申訴,監察院也接受人民陳情。另外,透過評鑑指標的規範,我們希望地方政府能建立獨立機制,或引進第三方的監督管理;未來也會持續努力建立申訴機制的獨立性和維護隱私。
讓兒少從「關注」轉身「行動」
下午部分先由德國學者Mohammed Jouni和青年代表Ayham Bakir分享培力難民兒少的理念與經驗[1],另外兒盟也邀請國內3組不同的代表以學生和老師的身份,分享他們培力兒少過程、經驗及反思。
① 兒盟兒少特務:帶人權教育入校園
分享人達夫、黃愷和Kim是兒盟2018年的兒少特務。他們3人在今年1月成軍,將去年討論的其中一個題目「以校園公民論壇增加兒少表意機會」化為行動,並以人權教育作為討論議題主軸,希望培養學生主動表達的意願。這個培力行動計畫共執行8個月,除前期規劃及討論外,更包括邀請各校國高中學生討論合作方式、到國中辦理校園公民論壇、將教學經驗製作成教案、培訓兒少講師等。過程中,他們體悟到若能解開兒少背負的枷鎖、提供友善的表意環境,兒少是有足夠能力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無須透過大人代言。
② 終結放榜:當學生遇上學校
為了向社會提出不滿升學主義的『成功』模式、停止製造神話,一群學生在今年2月自發成立「終結放榜」活動。其中一位發起人歐孟哲同學分享時指出,他曾透過學生代表方式參與校務會議,但學生代表與老師代表的人數比例懸殊,權力也非常不對等,導致學生在教育體制內的表達管道難以發揮實質效果。因此,「終結放榜」活動以體制外方式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包括撰寫聲明、與媒體互動,及與校方談判等,活動獲得各界熱烈回響。而歐同學也期待持續將學生自發性活動的經驗、組織和議題操作能力分享給未來的學生,逐步落實兒少參與的願景。
③ 臺中特教學校:排除「障礙」,敢於在生活中行動
今年3月,臺中特教學校岳祥文老師與他的身心障礙學生一同響應全球氣候罷課行動,突破傳統社會對這群學生的既定想法。岳老師強調:人權教育必須先理解「人」、再談「權」,他教導學生何謂「智障」、「身心障礙手冊」、「為什麼就讀特教學校」等自我認識,以及肯定他們擁有單純、友善、執著等優點。他發現當孩子更了解自己,便會更願意幫助和影響他人。例如岳老師跟孩子分享減塑等環保議題後,學生會在外出時自備餐盒和環保杯,也會要求家長不要用塑膠袋。而在全球氣候罷課行動中,學生主動發想和製作標語,更能向記者清楚表達對環保的想法。對於教育和培力,岳老師認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認識、了解、實踐的過程」,而培力的過程也是信任兒少的能力,你把事實呈現給人們,他們會自己做正確的事。
今年度的高峰會呈現不同處境兒少表意的情況,透過培力工作,兒少的發聲已開始擴及身邊的人和事。兒盟白麗芳執行長總結時表示,本次高峰會突顯兒少的主體性,「兒少」不只是書面政策和法規上的人口群,而是有觀點、有感受的獨立個體。不論是身處校園或安置機構,兒少都相當關心如何落實表意權和發揮實際影響力,以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是否有申訴和救濟管道。最後,目前政府推行的表意平台和活動多以高中為主,期待未來的表意管道能兼顧兒童友善,讓國中和國小學生也能直接與政府溝通,從小落實民主與表意。
[1]詳見本刊〈德國青年難民培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