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2 - 澳洲原住民兒童之親屬安置
[photo by Eric Patnoudes@Unsplash]
撰稿/朱崇信
歷史脈絡:失竊的一代
為了保護受虐兒童而將兒童從家庭「移出」,往往是不得以的最後解決手段。對澳洲大陸原住民和托雷斯島民[1]來說,這更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議題。歷史上,澳洲政府曾用強制、脅迫、誘騙等方式,將許多原住民兒童移出其原生家庭,並出養到白人家庭或安置於福利機構,造成所謂「失竊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
在1910至1970年間,估計約有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原住民兒童被強迫從原生家庭和社區移出(HREOC, 1997)。
這種做法對澳洲原住民的傷害十分深遠,有調查顯示,「失竊的一代」之受害人所經歷的健康、文化、社會經濟之負面影響,遠超過那些沒有從原生家庭移出的原住民(AIHW, 2018)。而這種心理創傷,使許多受害人面臨與自己孩子建立依附關係及教養的困難 (HREOC, 1997)。除此之外,孩子被迫從家庭移出的歷史和記憶,也讓澳洲原住民普遍無法信任現在的福利體制,不願和兒童福利系統有所牽連(Blacklock et al., 2018)。
直到七十年代,強迫兒童從家庭中移出的政策和法律才慢慢被原住民自決的原則取代,並在原住民團體的倡議下重新評價過去強迫原住民兒童移出的政策。1995年,澳洲政府才任命一個委員會對「失竊的一代」進行全國性調查,1997年委員會的報告建議澳洲政府以5個原則[2]來回應「失竊的一代」。
[photo by Jcomp @ Freepik]
澳洲原住民兒童安置原則
在認識到強迫移出原住民兒童的惡果後,從七十年代起,許多澳洲原住民團體強烈倡議原住民兒童的安置須符合兒童最佳利益。加上受到1978年《美國原住民兒童福利法案》[3]通過的激勵,原住民倡議團體也積極透過立法來保障原住民兒童和家庭權益,最後促成設立「原住民兒童安置原則」(Arney et al., 2015)。這個原則有5項核心元素(Tilbury et al., 2013; Burton et al., 2019):
①預防:每個原住民兒童都有權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區中長大。相關單位應提供家庭和社區預防性的支持服務,避免兒虐發生或孩子從家庭和社區中移出。
②夥伴關係:確保原住民社區的代表能參與服務設計、服務輸送、個案的兒童保護、司法相關決定的程序。
③安置次序:原住民兒童的家外安置應優先考慮其原住民或非原住民的親屬或擴展家庭的成員,其次是原住民兒童所屬社區的原住民成員,第三是原住民家庭為基礎的安置照顧者,最終才是考慮將兒童安置於接近兒童原生家庭附近之非原住民的照顧者或機構。
④參與:確保原住民兒童、家長和家庭成員都能參與其孩子安置和保護的相關決定。
⑤連結:維持並支持家外安置兒童和他們家庭、社區、文化的聯繫。
「失竊的一代」終結了嗎?
九十年代末,就有從事原住民兒童安置的實務工作者發現,大多數澳洲原住民兒童保護的司法決定仍安排非原住民照顧者照顧安置兒童,而且原住民團體也十分不滿意福利部門提供諮詢服務的情況(Kee & Tilbury, 1999)。
近年,一些學者和實務工作者也指出,原住民兒童有過高的家外安置比例。2010年,澳洲原住民兒童接受家外安置的比例約是一般兒童的10倍,而且還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可能因實務工作取向缺乏文化敏感度,再加上法律的結構和流程,造成高比例的原住民兒童被移出家庭。故此,原住民仍在某種程度上經歷著「失竊的一代」(Douglas & Walsh, 2013)。
雖然「原住民兒童安置原則」已被澳洲法律接受,但實際被安置在原住民文化環境中之原住民兒童卻不到三分之二,而且原住民的親屬照顧者也有不足。一些實務工作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的錯誤政策至今仍對原住民社群造成持續創傷和影響,使原住民缺乏有能力照顧的成年人或不願和兒童福利體系有所牽連,另外也缺乏適合原住民親屬照顧者的評估工具(Blacklock et al., 2018)。
充滿原住民智慧的Winangay工具
有鑑於原住民兒童家外安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落實親屬照顧又有許多障礙,新南威爾斯州的原住民女長老Aunty Sue Blacklock與其他有心人共同組成一個團隊,並以Winangay取向或資源來為原住民兒童和親屬照顧者提供支援,希望能減少原住民兒童家外安置人數,並維繫孩子對文化的認同。
▲新南威爾斯州的原住民女長老Aunty Sue Blacklock。(圖片來源:Winangay Resources官網)
在澳洲原住民卡米拉瑞語中,Winangay的意思是:「去認識、去思想、去愛、去理解」。Winangay取向代表原住民兒童在家外安置的過程中將會被聆聽和平等對待,故孩子、照顧者和家庭可以放心說出他們的需要。
在Winangay取向的思考脈絡之下,團隊認為最先應該處理缺乏文化適當性(culturally appropriate)的親屬照顧者評估工具。因為既有的評估工具並非為親屬照顧和原住民所設,故無法照顧原住民的獨特需要,而且語言和詞彙難以讓被評估者理解,甚至有些問題更讓被評估的原住民照顧者感到不舒服(Blacklock et al, 2018)。
在團隊的努力下,他們結合團隊工作使用的SCOPE和創傷知情原則[4]、文獻研究、實務經驗及原住民傳統智慧,開發了Winangay原住民親屬照顧評估工具(簡稱Winangay工具)。他們先請在地的原住民工作者、長老和社區居民、原住民團體、學者等相關人士來驗證,繼而推廣至昆士蘭等州的原住民親屬照顧實務工作中。這套工具除被廣泛接受外,在「文化適當性」、「簡單容易理解」、「對使用者友善」的項目上也獲得很好的評價。
Winangay工具的運用方式,是在初步建立關係後,以圖卡方式和親屬照顧者進行4次深度會談,每次會談都會討論1個主題,包含:生活環境和滿足孩子需要、成為孩子堅強的照顧者、孩子的福祉、孩子的安全以及良好地與他人合作。會談時,工作者會使用對應的圖卡來跟照顧者討論其家庭的優勢和擔憂,再將這些擔憂連結到一個關鍵的優勢;同時將急需處理的擔憂排出優先順序,希望在討論中逐漸形成一個行動計畫。
▲Winangay工具中使用之部份圖卡。(圖片來源:Winangay Resources官網)
這些圖卡都是由研究和實務經驗彙整而成的,而且他們刻意把圖卡做成輕鬆和可愛的樣式,再配上符合原住民文化的顏色、圖案,並搭配簡單易懂的提問,以鼓勵照顧者在會談時表達意見。4次會談後,工作者會用文字記錄行動計畫給既有的照顧者,希望能協助照顧者採取更多有助孩子身心發展的行動。對於新加入的照顧者,則會摘要評估他們是否適合成為一個親屬照顧者(Blacklock et al, 2015; 2018)。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澳洲原住民經歷的「失竊的一代」,或兒童保護的制度和政策未能符合原住民兒童需要等問題,也正正是臺灣所需要面對的議題。林津如和黃薇靜 (2010)曾在她們的研究中,反省到臺灣當前的原住民兒童保護工作缺乏文化敏感度,及不了解原漢關係的歷史。這可能「使原住民族兒童被帶離其文化環境並喪失文化認同」,導致長期傷害。
從澳洲的例子可見,為彌補或改善這個問題,當地原住民團體和政府經過漫長的時間,努力發展和落實其原住民兒童安置原則。除此之外,借由在地原住民文化和智慧發展的Winangay取向及工具,更能鞏固原住民兒童對傳統文化和家庭的連結,提升原住民親屬照顧的數量和品質。
保護下一代免受前人及歷史創傷,找到合適的照顧者並能符合他們最佳的利益,是所有兒少工作者的期盼和努力的目標,期許澳洲原住民的寶貴經驗和智慧能成為我們的借鏡。
參考資料
- 林津如、黃薇靜,2010。失竊的世代? 漢人家庭意識型態符碼與原住民族兒童保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7,59-96。
- Anderson, P., & Tilton, E. (2017). Bringing Them Home 20 Years On: An Action Plan for Healing. ACT: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Healing Foundation.
- Arney, F., Iannos, M., Chong, A., McDougall, S., & Parkinson, S. (2015). Enh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hild Placement Principle. Child Family Community Australi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34, 1-20.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IHW). (2018).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Stolen Generations and Descendants: Number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lected Outcomes. Cat. no. IHW 195. Canberra: AIHW.
- Blacklock, A., S., Menzies, K., Bonser, G., & Hayden, P. (2015, May). One Passion –Different Ways- Towards Culturally Safe Practice and Partnership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5 Child Aware Conference- Innovations in early intervention,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yond the child & family welfare sector, Melbourne.
- Blacklock, A. S., Meiksans, J., Bonser, G., Hayden, P., Menzies, K., & Arney, F. (2018). Acceptability of the Winangay Kinship Carer Assessment Tool. Child Abuse Review, 27(2), 108-121.
- Burton, J., Young, J., Jayakody, N., Ruggiero, E., & Thwaites, R. (2019). The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hild Placement Principle: A Guide to Support Implementation.Melbourne: Secretariat of National Aboriginal and Islander Child Care (SNAICC).
- Douglas, H., & Walsh, T. (2013). Continuing the stolen generations: Child protection intervention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 21(1), 59-87.
- Human Right and Equal Opportunity Commission (HREOC). (1997). Bringing Them Home: National Inquiry into the Separation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hildren from Their Families. Sydney: HREOC,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Kee, M. A., & Tilbury, C. (1999). The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hild placement principle is about self determination. Children Australia, 24(3), 4-8.
- Tilbury, C., Burton, J., Sydenham, E., Boss, R., & Louw, T. (2013).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hild Placement Principle: Aims and core elements. Melbourne: Secretariat of National Aboriginal and Islander Child Care (SNAICC).
- Winangay Resources http://winangay.com/
[1]因為習慣、地理、文化、歷史、原住民本身的偏好等因素,學術研究及澳洲官方文件提到澳洲原住民時,通常都會將澳洲大陸原住民和托雷斯島民兩者分立並稱為「澳洲大陸原住民和托雷斯島民」(The Australian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以下將簡稱為澳洲原住民或原住民。
[2] 1997年委員會建議澳洲政府回應「失竊的一代」的5個原則如下(HEREOC, 1997; Anderson & Tilton, 2017):
1. 自決:原住民有權自己決定和他們有關的事務上做出他們自己的決定。
2. 不歧視:不受種族歧視,並獲得符合他們獨特需求的服務。
3. 文化重建:他們有權參與文化活動、認識大陸原住民和托雷斯島民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修補因強制移除兒童做法而造成的家庭和文化聯繫上的損害。
4. 以協調一致的政策為基礎:以大家同意的服務、目的和目標來展開治癒和補償。
5. 適當的資源:須投入資源來處理兒童從家庭移出所造成的個人、家庭和社區問題。
[3]這個法案要求降低原住民兒童家外安置的比例,維護並強化兒童和家庭、社區、文化認同的連結。
[4] Blacklock團隊依據原住民文化及他們與原住民家庭工作的經驗,發展出一套SCOPE原則:認識優勢(Strengths)、辨識擔憂和需求(Concerns)、提供選擇和機會(Opportunities)、平等且尊重的參與(Participation)及培力(Empowerment)。此外,他們也採用創傷知情(trauma informed)的服務原則,提升家庭和社區的能力、讓孩子保有與原住民文化和家庭的聯繫、強化照顧家庭幫助孩子創傷復原的能力。
在評估中,Blacklock團隊會把SCOPE和創傷知情原則做以下運用:1.評估採關係取向,須真誠、透明、可信賴;2.尊重原住民個人、文化、歷史和傳統;3. 使用簡單的英文、不咬文嚼字;4. 盡量聆聽,讓照顧者可以參與;5. 理解原住民經歷的跨代創傷;6. 實際應用創傷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