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2 - 兒盟災變服務
撰稿/黃雅祺
對於災害可能會發生這件事來說,眼見為憑這種說法不夠,我們必須在眼見之前就得相信。
--Robert Jervis and Karl Wieck, 1976
臺灣處於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會地帶,受板塊擠壓作用影響,大小地震頻繁,且臺灣地層多屬幼年期不穩定之地質,因此易發生地滑、山崩、土石流等災害;而臺灣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域,每年7至10月夏秋之際,颱風挾帶強風和豪雨,除農漁業、交通等受到損害,還有許多房屋倒塌、人命或財產傷亡。
天災不知何時會來,臺灣在經歷幾次大型災變後,社會各界也開始投入防災、應變災難及災後重建等的工作,而兒盟也在這歷史洪流中慢慢找出一條提供服務的路。
921開始的熱血承諾
▲上圖為2001年桃芝風災時,我們前往南投水里災區支援災區家戶調查工作。
1999年921地震對台灣社會帶來衝擊時,兒盟即在當年12月,於中部成立「家庭重建中心」,提供921震災失依兒少及其扶養家庭長期穩定之相關服務,與失依兒少一同面對喪親悲傷、情緒調適及後續生活適應之相關議題。2009年南臺灣發生88水災,兒盟除將921失依喪親兒少的服務經驗移至災區外,更開創災區部落方案—「桃源工作站」,直接在受災地區進行兒童家庭重建服務。
在服務過程中,我們不斷看見災區兒童的需要,更針對災區兒童發展出《我的畫冊》協助災區兒童梳理災後經驗。其後,許多大型災害不斷在國內外發生,如2004年南亞海嘯、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高雄氣爆、2016年台南地震及2018年花蓮地震等,兒盟本著921服務的經驗和精神,進入災區進行經驗交流,更透過翻譯及改編《我的畫冊》圖畫本,協助災區孩子能從震驚和創傷中找到「新生活」的希望感。
我們的使命:看見兒童的需要
▲上圖為1999年921地震後,我們在台中、南投各區臨時收容站陪伴災區兒童進行畫冊活動,梳理其災後情緒。
「黑暗中,我們等待天光」一名921失依孩子如是說著災難當下的心情。
災害現場中,我們在災變見識到人的無助及渺小。有人說「這是世界末日吧?!」「這是在拍電影吧?!」大型災難的衝擊和震撼,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
不管災變是否直接衝擊個人生活,面對災變,人們還是會有反應不一的災後身心症狀,例如:處於驚嚇、難過、無助、對未來悲觀或迷惘、急切希望重建家園等;而當有親友死傷時則反應出:懊悔沒有拯救家人、希望自己替代死者死亡、怨恨上天不公、等待奇蹟出現等;過程裡也會出現累積對救援動作的情緒,包括質疑救援的速度和處理方式、生氣救災人員沒有盡力搶救等。
以上都是緊急救援階段,災民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人對於遭受災變壓力難免會影響個人的適應能力,而在正常狀態下自我功能會進行調節,但也有人因為災變產生超過個人所能負擔的巨大壓力、或受災前情緒困擾影響個人身心平衡,甚至引發心理疾病。
在災變過程中,兒少經常是最脆弱的族群,而不同年齡的孩子在面對災變時,身心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其家庭的受影響程度也各有差異,輕則財物受損,重則雙親甚至所有親人都在災害中身亡,其身心創傷除了需要緊急醫療,更需要後續生活照顧安排及協助。另一方面,兒少的生活必須仰賴他人照顧,各種生理、心理、情緒或發展需求都與成人有異,故此也必須在災變服務中納入考量。(黃瑋瑩,2018)
從過去20年投入災變的服務中,我們也整理出一般受災民眾及兒少常見的身心需求情況:
故此,在重大災變事件中,兒盟會視情況提供災區緊急救援至短中長期災後服務。除為災區兒少的權益發聲、與其他單位進行分工協調、資源勸募和規劃不同的災區服務方案:如查訪兒少及其家庭、進行兒童課後輔導、托育安親等服務。過程中,兒盟以災後失依喪親兒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長期的家庭重建服務和兒少關懷工作,希望協助孩子撫平受災的心靈創傷,早日恢復生活常軌,重拾安定與笑顏。
▲上圖為2009年88風災時,在陸軍官校災民安置中心進行托育照顧服務,分擔災大人的照顧壓力,也關照孩子災後心情狀態。
用一本畫冊打開兒童心房
「那天雨很大,然後我們就聽到土石流的聲音,還有很多人的尖叫聲。」
「地震那一天,我媽媽在哭.....所以,我也哭了!」
「你有坐過直昇機嗎?我有坐過喔!我就是坐直昇機下來的喔~」
面對災難,要好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心智尚未成熟且口語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們,心裡受災難衝擊的壓力更可能難被發現或處理。他們不說,不代表沒有被影響,也不是等時間過去就好。而黃瑋瑩(2018)也指出,透過象徵圖示表露悲傷情緒與溝通的方式相對安全,同時視覺圖像的重新創作,也可視為一種重新出發的力量,有助於案主面對及處理相關創傷經驗。
為了引導和紓解孩子災後情緒,審慎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況,兒盟在921地震後便設計了《我的畫冊》圖畫本,希望透過隨意彩繪和輕鬆方式,引導孩子梳理災後情緒,走過災變歷程,而社工也可以藉由陪伴孩子畫圖來建立具安全感的關係。此後,我們也經常運用這本畫冊來與孩子重整災後經驗,尋找與新生活的連結。畫冊分成3部分:
①災變發生時
面對已發生的事情,大人不應假裝沒事,故我們以正面態度向孩子逐步說明災害發生的原因,如地震是大自然的一個正常現象,不是「老天爺處罰不好的人」,引導孩子回溯災變發生的點滴,重塑經驗。
②災變後的個人能力掌握
協助孩子瞭解「人有情緒是自然的」、「不能消化的情緒會囤積和影響自己」,並帶領孩子書寫自己宣洩情緒的方法。同時透過鼓勵孩子分享抒發方法,擴展他們解決問題的想像力,讓孩子尋回自我能力,減低不安、擔心的情緒。
③未來祝福
災變後帶來哪些生活改變,跟過去相比哪些變好和變不好呢?透過引導孩子回想災前生活,甚至儀式設計,協助他們覺察及整理現在和過去的不同,進一步正向增加他們生活能量,提升對未來的希望。
藉由畫冊不同階段的鋪陳和帶領,我們邀請孩子在畫冊上以繪畫、書寫和剪貼進行創作,讓孩子有機會好好整理對災變發生的認知、災後的情緒衝擊,以及災後經驗的想法。
同時我們也可透過觀察孩子的用色和畫下的場景,了解孩子情緒,處理孩子的災後經驗。有孩子說:「我最喜歡我家旁邊的小河了,我們常在那邊抓魚和烤肉!」「那天雨下好大,看到土石流時覺得很新奇,但是旁邊的人都在哭泣,讓我覺得好像很恐怖,所以我也一起哭了!」。對於生活的改變,有孩子說「可以認識好多新朋友」、「有好多活動可以參加」、「可以坐上直昇機」。
儘管生命中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我們也看到孩子其實十分努力地發掘生活中的正向改變。
在此撤離,只留下光
災變下,越看見生命的脆弱,越能體會人的韌性。當面臨重大的災變時,心理上必定會產生相當大的震盪與影響,特別是孩子在災後面對的悲傷情緒,其所承受的壓力與傷害會更深刻與無助,更需要被大人看見其需求,並以時間慢慢接納他們。
20年來,兒盟一直持續整理服務所累積的經驗,盡力支援國內外大型災難事件,並利用文字、圖片、圖書及影像等形式紀錄及整理服務點滴,希望讓服務從災區,一路延伸至社會大眾,讓關懷的力量在我們離開後成為他們生命的光。
兒盟災變服務相關之出版品
出版品 |
時間 |
內容 |
|
1999 初版 2019年13版3刷 |
此為操作畫冊,希望透過畫冊陪伴孩子訴說災後過程的情緒,引導孩子找回個人能量、重拾安定感。 |
|
1999 |
這是一本災後重建手冊,透過孩子的觀點描述災區狀況和所面臨問題及心理需求。 |
|
2003 |
從喪親與繼親家庭在家庭解組與再組時,會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供相關意見和方法,協助家長因應處理孩子的各種狀況。 |
|
2005 |
集結921失依孩子的故事,扶養家庭堅強且辛苦的心路歷程,並加入社工們反省和思索的點滴。 |
|
2009 |
由921失依兒少親繪生命故事,呈現其經歷喪親事件的心情歷程。 |
|
2009 |
拍攝5名失依兒少的紀實生活,帶出失依孩子創傷復原的過程。 |
|
2011 |
以失親孩子「想念你 擁抱我」和過世親人「想念我 擁抱你」的不同角度出發,將悲慟情緒轉化繼續前行生活的力量。 |
參考資料:
- 黃瑋瑩,2018。災難中的兒童與少年。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台北:五南。頁959至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