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2 - 兒盟 921災變失依家庭重建服務
撰稿/施靜芳
▲每年兒盟都會為921失依兒少及其扶養家庭舉辦定期聚會,今年的聚會更有如「畢業禮」,不少人更帶著孩子和扶養人一同參與聚會。
失去親人的孩子,從悲痛到學習接受、從無助到重新站起、從孤單到家庭再建立……
兒盟的社工,從災變現場協助、喪親輔導、建立培力團體、到帶著工作經驗走入校園……
這20年,他們跟我們,都在努力著。
這一段不是閃耀的光,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會,是彼此都在學習的功課。
曾經有孩子問我:「我要做什麼,才能把我的爸媽還給我?」除了無法回答,我也更清楚自己在喪親服務裡的限制。因為我們必須面對:即使如何努力也無法達成他們很多的期待。
在很多人生命裡,1999年9月21日,是個傷痛的日子;但對兒盟來說,卻是一個注入生命力的起點。回顧兒盟過去20年的921震災失依兒少與家庭重建服務,大致可分為6個階段。
第一階段:緊急介入期
第零至一年(1999至2000年)
▲2000年專業人員教育訓練,針對失依個案管理系統操作進行培訓課程。
有孩子說:「一開始我很怕,我不知道會是誰來照顧我,後來知道是從小最常去他家的阿姨,我鬆了一口氣,這樣要習慣比較容易。」
有扶養人說:「如果當初沒有社工幫忙協調,或許我就沒有機會跟這個孩子建立這段相互照顧的緣分,畢竟我不是跟他輩份最親的家人……」
災變發生初期,大家都在慌亂與錯愕中,如面對父母的猝逝、處理各項繁瑣的賠償補助、安頓家庭和孩子生活等。兒盟肩負著「照顧孩子是我們永遠的責任」,故首要關心的就是失依兒少權益與生活重建的問題。
為關照失依兒少之監護、生活、居住、就學等問題及需求,當時我們集結各方的意見與力量,先後完成民法第1094條修正、「921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第二章第四節相關條文、「921地震災區未成年人財產管理及信託辦法」等政策倡導,希望相關政策更符合兒少最佳利益和保障孩子的基本權利,同時也協助失依孩子的親屬釐清合適的照顧者。成功爭取民法第1094條修正後,失依兒少可以在尊重兒少和親屬的意願下,由直系血親以外的親屬扶養,讓孩子有機會跟親近、熟悉的親人開展新生活。
在兵荒馬亂的災變後,失依兒少和扶養家庭生活是否穩定也是重要的議題。故此,我們與當時發放失依兒少生活扶育金的安泰人壽(現為富邦人壽)合作,透過定期社工逐戶訪視失依兒少的扶養家庭,與扶養人建立關係並共同規劃適合孩子的照顧計畫,為孩子的未來生活鋪上穩當的基底。
第二階段:以家庭為主體的個案輔導服務
第零年至今(1999至2019年)
有孩子告訴我們:「我怎麼知道你跟那些來一兩次就走了的所謂善心人士是不是一樣的,沒有人會一直在我們身邊的,我才不要在你身上放感情。」也有孩子巴著不願社工離開:「我要你一直留在這裡陪我! 你不可以走!」
每個失依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其成長背景、身心發展、悲傷調適歷程各有不同。故兒盟在規劃失依兒少輔導服務時,除承諾陪伴每個失依的孩子直到年滿20歲為止,更希望可以照顧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發展上的需要。
與家庭工作,走入他們的生活、理解感受、回應需要,是每一個社工都在努力的事,但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本「難懂的書」。有孩子曾在母親節時打電話跟我們哭說他想吃自己媽媽的母親節蛋糕;有扶養家庭擦汗告訴我們重新照顧孩子的體力調整……
在我們服務的孩子裡,九成以上是由親戚擔任扶養家庭,有些則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教養,或叔伯姑舅阿姨等親屬照顧,更有些是由其成年兄姊代行父/母職。家中每個人都面對著生活裡的巨變,需要努力正視或面對親人離世,也不得不設法找到適應新家庭的舞步。
兒盟以整個家庭為服務的核心和關注點,透過靠近每位家人來辨識不同對象的需要,從中找出讓家庭平衡的動力,陪伴他們走出調適喪親、適應新關係的脈絡。
而孩子的災後創傷、失落或悲傷反應各有不同,有孩子在災後9年仍無法一人獨睡及做惡夢,又或者在遇到人生的重大事件,如失戀等,容易勾起過去地震的情境或父母離去的失落心情。這時社工只能小心翼翼碰觸他們過去創傷的經驗,以聆聽和陪伴方式,引導他們思考地震和失落對自己的意義。雖然失依孩子會因害怕失去關係,建立關係並不容易。不過在多次被放鴿子後,社工不放棄的精神終究能換來孩子的首肯和見面。在結束訪視前,孩子們往往都會真誠的看著社工說:「謝謝你一直都沒放棄我,謝謝你一直在我身邊。」
▲本會失依兒少阿翔的阿嬤,她手上拿著她過世女兒的照片。每當她想念女兒時便會摸摸女兒的照片,阿嬤說:「921到現在我哭很多,哭到眼睛快壞掉了,但還是忍不住……只能一邊想她,一邊帶大她的兒女。」 | ▲本會失依兒少小婷,小時候她媽媽會在睡覺前幫她蓋被子,以免她著涼,長大後,她也為自己準備一條小被子,學著媽媽的動作,溫暖自己。 |
第三階段:個別多元化服務的推展
第二至五年(2001至2004年)
▲2004年,兒盟在暑假時於臺北圓山飯店辦理失依孩子及其照顧家庭之親子晚會活動。從2000年到2008年間,我們均利用暑期時間安排家庭支持活動,讓親子有機會藉由活動拉近關係,也促進家庭間的互動交流。
有孩子說:「我想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跟他們相處不好?我特別壞嗎?」
有扶養人說:「別人都怎麼照顧的?我怎麼都覺得找不到可以跟孩子相處比較好的方法?」
與家庭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失依兒少和扶養人有了不同的焦慮與不安,他們也開始好奇其他遭遇類似經驗的人如何度過這些生活改變,於是我們針對這些需求來辦理不同的活動。
初期主要為整個家庭辦理「喘息活動」,讓大家抒解受災後的身心壓力之餘,可以進行家庭交流,相互建立信任關係。活動裡,我們也透過遊戲或合作任務,增加親子互動和家庭間互相支持的機會。
▲此為本會個案小毅之生命史相簿,裡面記錄了他父母的樣子丶他和家人發生的各種大小事情,我們希望透過相本,讓孩子能好好安放自己對父母的思念。 |
①搶救孩子的家庭回憶:「家庭生命史」
家,是每個人一生的牽掛。為彌補很多孩子在地震時來不及搶救家庭相片與回憶的遺憾,我們積極聯絡失依兒少的親友,盡力蒐集他們家庭的故事與照片,協力打造屬於他們的家庭相簿,重新讓孩子連結過去和好好安放他們對家人無限的思念。有孩子告訴我們:「我每天睡覺都會看一次,跟爸爸媽媽說說話,讓他們知道我現在很好。」
②為扶養人充電:「扶養人支持團體」
有扶養人說:「我聽到他講他們家的事之後,才懂得孩子這樣是在撒嬌,我卻一直以為他是不乖所以處罰他,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提醒。」
另一位扶養人說:「想不到你們會這樣幫我們辦活動,好像同學會一樣,我覺得很放鬆、也覺得可以這樣一起聊天感覺很年輕。」
照顧孩子是一份每天24小時,全年365日無休的事,故此讓扶養人進一步感受到支持、肯定和找到彼此的戰友來面對災變的感覺和照顧孩子而來的壓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於是,我們積極為扶養人舉辦專屬聚會,讓他們透過輕鬆的活動或教作分享,如教大家醃梅子、綁粽子等活動,希望讓扶養人身心放鬆與充電之餘能提升自信,同時也借由彼此分享孩子近況,相互支持和提醒,持續陪伴孩子成長。
▲上圖為2004年之扶養人聚會活動,當時我們會相約扶養人每季到不同扶養人家中泡茶聊天,另結合扶養人的職業、興趣、拿手菜色,規劃醃梅、釀造水果酒等活動,讓扶養人自然分享生活,交換照顧兒少心情。
③一起擁抱青春:「青少年成長團體」
失依孩子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自己關注和煩惱的問題,於是我們嘗試透過不同的活動,包括:美容護膚課程、兩性及交友議題討論會、自我探索或團體凝聚活動等,讓擁有相同背景的青少年能更靠近自己,同時也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彼此可以依靠和支持。
▲上圖為2005年在台中舉辦青少年聚會活動,帶領孩子學習美容護膚課程。我們利用青少年關注之議題設計活動,定期舉辦讓青少年從中結交友人,進而成為相互支持之網絡。
④連結彼此:「我們這一家~網路社團」與「家庭刊物」
為增加彼此的串聯與交流,我們在臉書成立了專屬孩子的秘密社團,除分享生活大小事,也讓年長的少年有機會照顧年幼的夥伴,為他們建立更多支持系統。例如就讀中文系的孩子曾在社團裡為猶豫選擇中文系的考生分享經驗、或邀請已成為媽媽的姊姊交流育兒經。另外,我們也透過定期發行專屬921失依兒少及扶養人家庭的報刊,讓大家知道彼此的近況。
第四階段:增能培力促進服務
第五年後(2004年至今)
4至5年後,失依兒少與扶養家庭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此時兒盟轉向努力鼓勵案家之間主動連結,建立自主的支持團體來維持關係。活動後期,可以看到不少同年齡的兒少已變成好朋友,彼此經常會聯繫與相互打氣。
當孩子漸漸長大後,有孩子開始主動告訴我們:「我也想要像你們一樣幫忙別人、給別人力量。」「我想告訴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加油、我們都能走過的!」因此我們開始邀請失依兒少參與本會的志工服務,讓他們成為活動裡的大哥哥大姊姊,透過陪伴他人來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與認同,培力他們自立與回饋社會的能力。
▲上圖為本會個案阿騫分享國小時因書寫和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獲獎,才感受到自己生命故事的能量。孩子從被陪伴長大,到現在他說他也有能量了,願意陪伴其他有需要的人。
第五階段:經驗彙整與推廣
第五年後(2004年至今)
除提供服務外,兒盟也希望透過記錄和整理與更多團體分享這些服務經驗,其中包括:
①延伸與擴大個案服務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喪親服務的經驗,兒盟一直努力主動與相關社政單位進行討論及分享,希望將921重建服務經驗拓展至全國失依兒少。而在2009年88風災後,兒盟更將當時86位喪親失依兒少及其扶養家庭納入服務範圍,讓921震災經驗在臺灣南部開展服務,希望為失依家庭提供更多生活適應的協助。
②支援大型災難事件
除拓展個案服務,兒盟也針對大型災變有所回應。2004年南亞大海嘯,兒盟為當地翻譯了與921地震相關的操作手冊,提供當地作兒童輔導之用;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兒盟旋即派員至當地,與政府、學校及民間組織進行交流失依兒少及其扶養家庭之心理與生活重建經驗,並提供人力培訓和扶植在地組織設置工作站;2009年南臺灣88風災,兒盟南區工作人員立即進入災區關切失依及喪親兒童少年並展開相關服務。其後在2016年南臺灣地震、2018年花蓮地震,我們也透過《我的畫冊》培訓在地工作人員進入學校帶領孩子和老師整理受災經驗與情緒,重新建立生活控制感。
③彙整經驗與出版
為回應孩子在災變裡的需要,兒盟在921地震後出版了可以讓孩子直接操作的《我的畫冊》、讓大家更知道災變現場可以有甚麼因應的《貝貝的希望日記》。
另外,在服務過程中我們看到服務對象在喪親情緒的整理和調適、扶養家庭的親職教育需要更多的幫助,因此我們透過出版來持續整理累積的經驗,包括:整理134個孩子和照顧家庭故事的《瓦礫中的小樹之歌》、記錄孩子地震後生命成長的《On the way進行式》記錄片、給撫慰孩子喪親情緒的《想念 再見》繪本、以及針對失親的青少年和成人的《想念你 擁抱我》悲傷療癒手冊等,希望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喪親輔導更貼近大眾的需求。
④辦理訓練與推廣
為了與更多相關專業人員和機構交流我們累積的經驗,兒盟分別在921災後5年和10年時辦理研討會,並將工作經驗逐步整理成可操作應用的手冊,更針對全體兒盟工作人員進行災變種子人員教育訓練,加強工作人員對災變服務的認知。同時也在大型災變事件發生時,為該地工作人員提供災變因應及方案帶領的協助,充實及加強他們應變災害的能力。
▲上圖為2013年中國雅安地震後,本會於當年5月前往災區培訓當地人力,交流災變服務經驗。
第六階段:生命教育推廣
第十三年後(2012年至今)
▲從2012年起,我們開始走入中部國小校園推廣生命教育,帶領孩子練習面對失去,學習與情緒共處的方法。
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社會缺乏對挫折、失落、失去的應對能力。於是從2012年起,我們開始把這些經驗帶入校園,針對老師、學童和家長進行生命教育推廣,學習和認識如何在失落事件中貼近自己的情緒和因應方式。另外,我們也借重網路的力量,透過「再見練習題—兒福聯盟的生命教育課」臉書粉絲頁,帶動社會大眾認識喪親的歷程與需求、學習合宜的因應方式。我們深信若能正視和認識這些創傷經驗,做好更多準備,才有機會在傷痛中長出更多勇氣和力量。
從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至今,這段路一走就是20年。在這些生命交會中,我們相互扶持、成長和變得茁壯。
有孩子說:「我的爸爸媽媽在我十幾歲時就離開了,我跟他們相處的時間,就這十幾年,但兒盟卻陪我們走了20年,比我的親生父母跟我相處的時間都還長。」
有扶養人說:「我看著你變成熟、你陪著我們變老,你們能在我們身邊那麼久,真的很不簡單,我們已經是家人了。」
未來,兒盟會帶著這些累積的點滴,化身生命教育的大使,把這些為失落預備的努力、以及在生活裡為自己累積力量的準備,傳遞給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
兒福聯盟的生命教育課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