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1 - 「寶貝回家」與AI人臉辨識
撰稿∕蕭莊全
2012年,在廣州打工的父親王俊修,發現他14歲且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子業淞走失了,遍尋不著也從不願放棄;直到2016年,「寶貝回家」利用父親提供的照片對比政府網站資料庫的數萬張照片,幾秒後PhotoMC列出20個可能的項目。王俊修看到配對照片後,立刻認出他兒子…這是「寶貝回家」第一個借助PhotoMC找到的失蹤孩子……
微軟新聞中心,2017/05/31
綁架誘拐的失蹤兒少難尋回
與台灣一海之隔的中國,兒童失蹤相當嚴重,甚至已成社會問題,包括走失、誘拐販賣、離家出走等。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每年有高達20萬名失蹤兒童,這可怕數字還僅只是非官方的統計,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另一方面,失蹤兒童被找回的機率極低,中國媒體的非官方估計只有0.1%的渺茫機會可尋回。
依被綁架或誘拐兒童的年齡劃分:5歲以下兒童通常會被收養,多半是賣給無法生育、或希望確保有男孩延續香火的家庭;5至8歲的兒童則多淪為奴工、娼妓或被迫結婚。有些黑幫分子會強迫兒童上街乞討,甚至摘取他們的器官販賣。然而,中國兒童拐賣問題,須歸咎於戶口制度的限制,大都市裡的房屋津貼、免費醫療和教育等社會福利只適用於戶口設在當地的居民,外來移民與其子女一律排除,因此異地工作的家庭,孩童大多只能留在原鄉難以照應。[1]
中國第一個跨區協尋組織的誕生
「寶貝回家」是中國第一個成立的跨區域民間失蹤協尋單位,創辦人張寶艷因在1992年時,4歲的兒子隨外祖母到商場逛街無意走失,後來孩子憑記憶3小時後自行走回家,這段有驚無險的過程讓她確實感受到丟失孩子後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事後,她開始關注失蹤兒童的訊息,並經常為尋子的家長們提供安慰與幫助。
她也發現,家長尋子的管道過於匱乏,何況中國幅員廣大,想找孩子無異大海撈針。於是,張寶艷和通化師範學院網路訊息中心合作,在2007年4月30日成立「寶貝回家尋子網」,透過訊息共享,利用網路來尋找失蹤兒童。
這個中國第一個兒童失蹤打拐[2]免費網站,網站主要內容為「家尋寶貝」和「寶貝尋家」,另設立24小時線索舉報熱線,至今已有2,360位失蹤兒少順利尋回。
引進嶄新科技:AI人臉辨識
「寶貝回家」尋子網網站可供人們上傳各類照片以幫助協尋:父母可以上傳失蹤孩子的照片,其他人也可上傳他們拍攝、可能是失蹤或被綁架孩子的照片。在過去,「寶貝回家」是透過人力將資料庫中6萬多張照片,與政府網站上的失蹤兒童照片逐一配對,龐大工作量難以負荷外,用肉眼判斷也容易影響準確率,此外,除非孩子有非常明顯的特徵,否則隨年齡增長,外表產生變化,辨認工作更加艱難。
為了打擊人口販賣,在2015年微軟開發出名為Photo Missing Children(簡稱PhotoMC)的應用程式,其程式透過人臉識別應用程式介面(API)尋找失蹤兒童,微軟團隊與「寶貝回家」共同合作,導入PhotoMC可快速辨識比對照片以縮短員工工作時間,有效提升失蹤孩童協尋效率,並與政府成立尋人平台,此尋人平台係業者、民間單位與官方合作的尋人辨識系統,平台將「寶貝回家」網站尋親者上傳想要找的對象(如失蹤兒童)照片,與中國政府民政部兩千多個救助站中的3萬餘筆走失人口資料,利用微軟 PhotoMC的AI人臉辨識技術比對,找出可能的配對項目;此外,PhotoMC還能提供跨年齡預測的人臉辨識,更利於已走失長時間的兒童搜尋。
「寶貝回家」除傳統工作方式如透過網站的訊息聯繫、志工的聯合協助,以及與各地公安合作外,也因著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技術,增廣兒童協尋的面向,以提高孩童的尋回率與減少家長焦急等待的時間。
雖然,AI人臉辨識系統在中國已有協尋成功案例,無論是跨區域、跨年齡都有振奮人心的案例。然而,如此便利的系統在使用上仍有所限制,如3歲以下的嬰幼童,因年齡小的嬰兒較缺乏臉部圖像數據,且臉部特徵較不明顯,容易混淆導致難以辨識。
找回每一個暫離的小太陽
看到業淞與父親團聚,每個參與尋找的人都為之動容,協尋團隊希望這個應用程式能夠協助更多家庭找回失蹤的孩子。「看到我們的技術可以幫到別人,我們非常高興,我們很驕傲能夠幫助這些家庭重新團聚。」
正如「寶貝回家」創辦人張寶艷所言:「孩子是家裡的小太陽,有孩子才有陽光和歡樂。這些努力,就算只能找到一個孩子,就沒白幹!」一位兒童的走失造就一個家庭的悲劇,「寶貝回家」成功運用最新科技AI人臉辨識,有效提升失蹤兒童尋獲率,幫忙找回每一個家庭的小太陽。
人臉辨識在台灣
雖然AI人臉辨識在協尋兒少上有著令人振奮的表現,但不同於中國,臺灣明文規定未經同意私自拍照,用作影像辨識等大數據使用,將侵犯肖像權與隱私權。雖然在銀行辦理開戶、在機場辦理快速通關、或是申辦護照、身份證及健保卡等單位會留有照片,但除特殊情況(如犯罪追蹤),皆不能未經同意使用。臺灣隱私法規對其發展方向限制諸多,但這些顧慮在中國都幾乎沒有。
2007年內政部警政署著手規劃「M-Police 行動警察建置案」,以網路連結整合治安與即時資訊。初期僅能以掌上型電腦PDA輸入車號、身份證號查詢資料身份。2014年起智慧手機普及加上網速提升,改以智慧手機作為載具並利用硬體本身的攝影鏡頭,加入GPS緊急求援、即時影像傳送和人臉辨識等功能。
其中人臉辨識是警察在遇到沒身份證件或無法順利交談的民眾時,可用M-Police朝對方拍照。臉部影像資料會與戶政系統留存的身份證照片比對,列出被攝者可能符合的資料以供查核。因此當警察發現身分不明人口時,都會使用M-Police人臉辨識系統進行交叉比對工作,從而提高失蹤人口之尋獲機率。
微軟與兒盟的跨界合作
2018年,微軟與兒盟進行跨界合作,希望將微軟開發的AI人臉辨識系統,結合兒盟協尋兒少的經驗,並依失蹤兒少的特性,創造出專屬台灣協尋兒少之人臉辨識系統,讓協尋兒少工作更快速與精準。
目前此案已進入測試階段,因臺灣父母及公部門對拾獲棄嬰或身分不明的照片資料欠佳,如拍攝角度非正面、照片模糊等因素,故對系統開發有非常大的挑戰。但值得期待的是,高科技的加入將開啟新的協尋模式,讓我們對兒少回家燃起多一分的希望。
參考文獻:
- 大紀元(2013年11月25日)。調查:失蹤兒童尋回率美國98% 中國極低。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1/25/n4018617.htm。
- 香港蘋果日報(2016年3月26日)。夫婦助逾千寶貝回家「找到一個也沒白幹」。香港蘋果日報。取自:http://bit.ly/2r07NRk。
- 吾思(2017年8月23日)。眾裡尋他千百度 默然迴搜 AI可幫忙擺渡。北美智權報。取自:http://biyt.ly/2G7CRKn。
- 方聿南(2015年3月13日)。從「失孤」看打拐為何難 人販子買家難獲嚴懲,網易娛樂。取自:http://ent.163.com/special/shigu/?_pc=1。
- Rex Hsu(2017年5月31日)。尋親 4 年失散父子再聚:Microsoft 人臉識別技術協助失散家庭再次團圓。微軟新聞中心。取自:https://goo.gl/tJ93yC。
[1]大紀元(2015年7月29日)。美媒:中國拐賣兒童猖獗 戶口制度是元凶。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7/29/4491391.htm。
[2]在中國打擊兒童誘拐販賣的行動,稱為「打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