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1 - 「善牧學園」兒少中輟服務專訪
撰稿/蕭莊全
「雅婷,我決定要進入『公司』」,一位八年級的男生——小偉向社工說;他的媽媽因長期家暴身心受創,情緒影響到小偉的生活及學習而輟學,社工透過資源連結與善牧中輟學園服務,幫助他在九年級時考取中餐證照;然而他卻在一次偶然機會接觸黑社會,被一位大哥讚賞,為了追尋生命中缺位的父親角色,他毅然放棄已走上軌道的學習生涯……
善牧中輟學園20年
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善牧)的「台北學園」游雅婷主任表示,孩子中輟往往不是因為自己,而是環境和資源,如果可以在單純的環境及獲得良好資源,他們都能順遂地成長,但環境的阻力卻讓他們的路走得崎嶇顛簸。
善牧自1997年開始發展中輟兒少的中介教育服務,當時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進行外展時,發現有些國中生中輟後不僅回不去學校,也因學歷限制只能從事一些較無資格門檻或高危險工作。因此社工與學校合作開辦「多元性向發展班」,攜手協助在街頭遇到的少年,讓他們至少能完成義務教育。但因社政與教育體系差異,導致中輟方案申請不便,故2002年起成立專責國中生校外中介就學服務機構「善牧台北學園」,從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獨立出來。
學園課程:說出你的想望
善牧學園(以下簡稱學園)的課程以興趣開發及工作技藝為主,轉介到學園的少年須先填寫興趣志願表。但受過往學校經驗所限,他們對課程的想像並不清晰,需要社工協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望。
因應不同孩子的興趣,有時會在同一時段開設2至3個不同的課程。例如部分女學員要求開辦美容、美髮課,有些學員卻不喜歡,經與社工討論後,同時段便另設花式籃球或餐飲課,讓他們可以選擇。
有時孩子會中途離開教室、不想上課。社工會跟他們說:「可以不要上課,但不想上課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果不上這門課程那你想上什麼課?如果說出來,是可以不要上這堂課的」。透過溝通取得雙方共識,逐步調整個人課表,社工也能因此跟孩子更貼近,更能理解彼此的位置。
另外,學園很重視孩子的參與和表達,無論是每年6月舉辦的學園畢業典禮,或每次的期末成果發表,社工都會協助孩子理解這些活動對他們的重要性,並與他們一起討論和決定發表的內容及形式,如樂團、自製影片、展演等。
中介教育定位的為難
學園在教育系統中被定位為中介教育,意味著學生只是暫時離開主流教育系統來做調整,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學校體制。
游主任表示學園的小班制(12至15人)讓學生有條件可以個別跟老師討論及處理人際關係,學園的師生關係因此較平等和細緻,故此許多孩子入學園後漸漸產生學習動力、開始能表達意見。但即使孩子在學園表現良好,按照規定一年後必須回歸學校體制。
不過一般的學校環境、人數比、個別化都與學園有很大差異,學校老師不一定有時間處理學生的狀況,所以有些學員回歸傳統學校後適應不良,亦因此學園開始思考轉型。
學園轉型:孩子自我的選擇權
近年來,游主任跟善牧學園的同仁發現,輟學或拒學的孩子型態正在轉變,過去中輟兒少多數伴隨非行議題,而現今沒目標、沒有動力、對自我價值與人生目標茫然的學生快速增加,隨著服務過程中的看見與需求,學園也在服務模式上進行調整。
1998年台北善牧學園從一個少年中心的服務方案變成一個獨立單位,2002年自少年服務中心獨立出來,穩定的在萬華區深耕10個年頭。2007年回顧與學校的合作模式雖已建立,但仍期許在服務過程中更看見孩子自身的主體性與自主權益,因此有了第一次的調整。
一、從學校轉介流程開始重新檢視工作方法,例如:早期學校轉介流程粗糙,一張轉介單就可將孩子轉介至學園,完全沒有聽到孩子的心聲跟意願,孩子可能會產生「被學校拋棄、丟到較好混的學園」之想法。
二、學校必須在轉介前讓孩子及家長知道原因,也希望學校、孩子與家長三方先到學園參觀、了解服務跟環境,學校須在孩子及家長皆同意後才能轉介,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
三、在建置流程時,除了要求學校配合,也要讓孩子意識自己正在為自己的就學做決定,必須為這個選擇付諸行動,如出席狀況與課堂表現。當孩子表現不良時,社工會跟孩子討論當初選擇在學園上課的原因,及了解影響孩子出席的生活狀況,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二次轉型:孩子們尋找自我的天地
10年過去了,學園的運作模式完整穩定,與學校伙伴有很好的合作默契,頗受各方肯定,但隨著十二年國教的推行,他們看見越來越多孩子在結束國中後選擇向高中生活邁進。在國中階段適應學校體制遇到的問題,透過抽離學校到學園就學解決了,但進入高中階段後又再度浮現出來,導致每屆進入高中繼續升學的畢業生有近半的比例在第一學期選擇休學或被迫退學。學園社工開始檢視和反思是否在陪伴學生面對就學議題上可以再嘗試精進與調整,故於2017年又進行一次重大變革。
2017年9月,學園開始安排一學期13至16週課程,學生每週2天參與學園課程,其餘3天則由學園社工與學校輔導老師、學生三方一起共同研擬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的方法。招收對象也從過往九年級生,擴充到各年級,不限是否中輟,只要學生有間輟或在學校學習狀態不佳、動力低,長久可能步向中輟的高關懷學生,皆可透過輔導評估轉介,並進入善牧學園的多元課程進行興趣試探。
游主任表示:「很多來學園的孩子可能從國小就沒有好的學習經驗,充斥著挫敗的學習經驗,對自己較無信心,因此學習低成就,或是比較容易衝撞規則,但他們可能在操作性課程都有很好的學習經驗,只是學校的場域以知識性的教導為主,相對成為弱勢。」所以到學園後,換了環境就提升孩子學習的信心,也影響人際互動,透過多元課程更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
善牧期盼:當學園消失的那一天
中輟學生因著需求,選擇了一個框架外的學習模式,發展出自己的樣貌;反觀公部門因評鑑,還是使用一般傳統學校框架來評鑑中輟學園,如教師的教師證比例要求等,忽略場域的特殊性以及學園教師對孩子細緻關心與接納程度。
這群就學困難的孩子最想要的是被理解跟接納、能被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被病理化及標籤化,以及完全地被愛與接受。「我期待的是最終我們(學園)能夠消失在教育系統中,如果我們可以消失,就表示正式教育可以承接起這些孩子,也表示不再有孩子被(教育體系)丟出來。」游主任淚光閃爍著說出這段期盼。
一同努力,相信自己的價值
在小偉19歲時,因組織異動他順勢離開黑社會;回歸一般生活後,重拾那張遺忘記多時的證照回到餐飲業工作,因為他明白那樣的日子不能長久,且他曾承諾過社工只會做到20歲。
在與孩子工作時,社工期待可以同理每個孩子在生命遇到的每件事跟感受,讓他們可以說出自己的夢想然後一起努力,也一起從行動中學習自我負責,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沒有遺憾。游主任會告訴善牧每個孩子:「我們都會愛你,但你要開始學習愛自己,相信自己的價值」。
在漫長的人生中,孩子可能歷經一段被標籤或被排除的經驗,即使教育體系很難為他們改變,但總有一些社工、一些人,努力讓他們看見自己還有許多可能性跟選擇。中輟服務是拉回他們的一種途徑,也許不一定能完成學業,但也許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讓他們人生多一個轉折點。
|
受訪者:游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