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瞭望11 - 自願離家
撰稿/蕭莊全、沈寶莉
我想是偶爾難免沮喪
想離開 想躲起來
心裡的期待 總是填不滿
我看著山下千萬的窗 誰不曾感到失望
就算會徬徨 也還要去闖
引自孫燕姿《逃亡》
一部改編自英國真實故事的BBC電視劇《三個女孩》,播出後震驚英國社會。它講述英國羅奇代爾的海伍德小鎮上,一群巴基斯坦裔男人對3名離家女孩長期性虐待,並強迫她們從事賣淫的真實故事。
3名正值青春期的女主角:與父母關係疏離且是轉校生的荷莉、成長在單親家庭且寄宿在堂哥家裡的姐妹安博爾和露比。她們因缺乏家庭關愛,終日在街上流連,後來被鎮上速食店老闆巴基斯坦裔的艾哈邁德搭訕。得到信任後,艾哈邁德和他的朋友們開始不斷強暴和輪姦3位少女。荷莉雖曾經向警方報案,但警察和社工都認為她是不良少女而不願意相信。她們覺得自己被社會遺棄,便開始從事賣淫工作;安博爾甚至誘騙更多少女來被強暴,減少自己被虐打的機會。直到4年後鎮上出現新的檢查官才重啟案件調查,事件才正式曝光。[1]
這個故事最讓人難過的是,我們明明知道孩子受了傷,但卻救不了她們;而她們也深知危險,卻只能無奈地留在原地。例如露比在劇中寧可和強暴犯打招呼,也不願理睬身邊的人。她覺得犯人只在強暴時對她施暴,但周遭的人卻無時無刻地對她嘲諷、無視和挖苦,這種痛苦、被遺棄的無力感,比起強暴痛苦太多,致使她寧可一直流浪拒絕回家。
到底,兒少自願離家是怎樣的一回事?社會要怎麼接住如荷莉、安博爾這樣的「迷失」兒少?
自願離家成大宗
有別於傳統大家對於「失蹤」的想像,近幾年來,臺灣孩子因種種原因而「自願」離家失蹤的例案愈來愈多。根據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下稱「失蹤中心」)統計2014年兒少失蹤原因,離家(含網路離家)已超過六成(61.6%),儼然已成為兒少失蹤主因。
為何孩子寧願離開熟悉的家庭,選擇到外頭未知的世界闖蕩?我們發現家庭關係是主因,父母離婚、親子關係疏離、手足關係不佳等;其次則是受外拉力影響,例如:認為外面世界較有趣、受到同儕吸引或是同儕壓力。另外,也有感情因素,因家長限制子女交男女朋友,親子間無法溝通,進而演變成衝突。家庭關係的不緊密以及強烈的疏離感,讓兒少在家中無法充份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此時有外界其他拉力的介入,諸如同儕或網友,離家出走便是滿足他們獲得情感陪伴的方法之一。
自願離家兒少類型 國外學者Zide & Cherry(1992) [1]曾對兒少的離家動機做4種分類:
|
孩子離家後去那兒?
在離家期間兒少最常逗留的場所,以打工地點、夜市及網咖為最大宗。可以想見,時常出現在夜市其因夜市不僅便利、價位低廉且具有多樣選擇的用餐地點;而網咖則是能夠滿足兒少的娛樂需求,在網路遊戲及網路交友盛行的現今,便宜且普及的網咖成了離家兒少的主要休閒去處,他們也可能透過網路遊戲或網路交友認識結交網友,這更是吸引他們繼續在外的因素。
至於兒少離家後的容身之處,經調查發現多數兒少離家後會到男(女)朋友家,或是求助同學、朋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兒少離家後會到網友家借住,兒少可能受到網友不單純的慫恿或是誘拐而離家,進而誤入陷阱。失蹤中心表示曾尋獲個案時,發現孩子已遭受長期軟禁及肢體虐待,因為孩子離家後經濟無法獨立,只能借住成年網友家中並倚靠其經濟支援,即使遭受不當對待也難以離開。
離家代價——犯罪、性剝削、中輟
兒少離家後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要找容身之處,還有包括支付各種生活花費的經濟獨立需求,而這也讓他們容易陷入更危險的處境。
除了依靠投靠對象(大多為男女朋友)的資助外,多數兒少仍須自力更生,以打工維持金錢來源。另外,因為離家兒少對於打工薪資的依賴程度高,有些雇主會利用他們的困境,不合理地扣留薪資、超時工作或其他違法剝削等行徑,兒少有時甚至會受到同事間的排擠與欺負,但為了生活,他們只能選擇忍耐。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離家兒少為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賺取較多的生活費,鋌而走險從事非法犯罪行為,如偷竊、販毒、擔任詐騙集團車手。失蹤中心自願離家個案中,有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家長也因工作忙碌無力教養,兒少容易反覆性離家,甚是鋌而走險擔任車手,孩子只希望可藉此快速獲得大筆收入。
阿杰今年16歲,在國中畢業時,透過同學媒合,進而認識一群非行少年,並跟著這群朋友到處玩樂,離家失去音訊;媽媽曾透過議員、警政協尋阿杰無結果,直到2017年某天阿杰因擔任詐騙集團車手被警察抓到,經查詢確實從事詐騙的犯罪行為,而入保護官管束,於當年5月又趁媽媽工作之際離家,至今均無消息,爺爺現臥病在床仍等待孫子返家……
此外,兒少離家後也可能面臨性剝削議題,而且有時兒少往往不認定發生在自身上的性剝削議題,如借住他人家中而被性侵,孩子不認為此狀況是以發生性關係換取住宿的性剝削議題,認定是兩廂情願的戀愛關係發展而非對價交換。有部分少女也透過進入性產業快速提高收入,如同擔任車手一樣遊走在法律邊緣,在沒有良好學、經歷以及在符合工作法定年齡前,這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小露在家排行老二,她覺得父母只疼愛優秀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所以經常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不被肯定,她內心有說不出的委屈和憤怒,因為怕受到傷害,她選擇像刺蝟一樣保護自己…。小露國中開始結交網友後,經常反覆離家與網友見面。但殊不知在某次她離家跟網友會面,網友拍下她裸露的照片並性侵,造成她身心極大的創傷…
再加上他們為了不讓家人找到,或是本身就學意願就低落,往往也會中斷學業變成中輟生,也因著中輟、學歷低,影響著離家後的經濟來源、工作選擇,形成永無止盡地惡性循環。
返家關鍵——家長
離家後的生活困難重重,為何這群孩子不肯回家?進一步調查這群離家後曾遭遇困難的兒童少年,發現有73.7%表示在離家期間確實有過自己回家的念頭,但往往因害怕面對家人的責罵,而選擇在外繼續遊盪[2]。
顯見家人對於兒少離家的反應是關鍵,若只是一味責罵與嚴厲管教的態度,又或者沒有管道對離家在外的孩子釋出善意的話,常常只是拖延離家的天數,增加他們在外遭遇危險的機會。
即便順利被找回家,也不盡然就會是Happy Ending。我們第一線實務發現,部分父母對孩子離家原因的認定往往歸咎於孩子的個性,或是孩子接觸不良的環境,而將孩子不斷地往外推,導致孩子尋回後仍再次離家,進入反覆離家與尋回的循環中。例如失蹤中心社工曾遇過孩子離家的部分原因是家長過度控制,孩子沒有個人的空間,返家後,父母親反倒認為是孩子誤交損友而離家,導致孩子又再度離家。父母親對孩子的想像經常與真實狀態有落差,離家的孩子總跟家庭有著一條很深的壕溝。
另一種最挑戰的狀況是,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對社工的服務介入意願不高,或對孩子呈放棄的狀態,更難以進行任何工作,尤其是針對16至18歲這群已脫離義務教育的青少年,社工更難憑一己之力網住這些孩子們。
被社會遺忘、歧視的孩子們
未成年懷孕、毒品、詐騙、酒店、性交易、到處遊蕩、逞凶鬥狠……這些可能是這群離家孩子外在的樣貌,但實際一層一層地剝開這些少年、少女離家後的歷程,就像剝洋蔥一樣,是讓人會流淚的。「不良少年」、「逃家少女」這些社會加諸在他們身上標籤,將這群孩子推入更陰暗的角落,任由居心不良的人剝削、傷害,卻又求助無門,令人不捨。
離家的青少年往往擔心自己返家會很沒面子、或擔心家人不願意原諒自己離家行為等,而遲遲不敢回家,因此更需要父母展現積極協尋的主動性,讓離家在外的子女能夠感受父母包容的態度、減輕返家的心理負擔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心門,重返回家之路。而返家後的親情維繫與建立更是當務之急,以免孩子再度離家。
而針對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們,當他們被迫離開家庭時,相關教育、社政、司法網路是否有做好準備去承接這群兒少,而不是眼看著他們從這些破洞一層一層地速墜落,甚至被迫承受社整個社會的歧視與排擠,怎麼幫助這群少年、少女,讓他們看到一絲希望,是我們亟待面對與處理的議題。
參考資料:
l Zide,M. R. & Cherry, A . L. (1992). A typology of runaway youths: An empirically based defini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9(2):155-168.
[1]奇聞驛站(2017年5月21日)。《三個女孩》英國真實案件改編,令人難以置信,痛心疾首,每日頭條。取自:http://bit.ly/2SEXoan。
[2]引用自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2008。《離家生活大解密調查報告》,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