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社政跨界合作,幫助孩子離婚不單親
一、前言
平均每天有五個孩子捲入父母監護權法院大戰
我國已內國法化的兒童權利公約(CRC)保障孩子有不與雙親分離的權利,即便父母離婚、分居,孩子仍有權和父母保持聯繫、維持彼此的親子關係。然而在台灣,粗糙又衝突的離婚過程,加上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於離婚、監護權抱持錯誤的觀點,於是孩子再度成為犧牲,無辜又被迫地切斷與生父或生母的關係。
而在這群離婚之子中,倘若父母離婚時高度衝突甚至進入法院體系,孩子夾在中間的角色通常更為艱難且痛苦。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國內每年超過五萬對夫妻離婚,其中約15%夫妻是透過法院調解、和解或判決離婚。另依司法院統計,地方法院審理離婚事件光去年就有1757名兒少因父母離婚變更監護權歸屬(改成歸父親、歸母親或父母共同監護),平均每天有五個孩子捲入父母監護權法院大戰。
對離異父母來說,在家庭解組及生活重適的壓力下,能好聚好散已屬不易,如離婚過程中涉及對簿公堂的訴訟,隨父母衝突升高、關係惡化,兒童不但在父母間的處境艱難,也更容易在父母互相對抗的歷程中受到嚴重傷害。
因此為維護兒少權益、減少父母離異時帶給孩子的負面衝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台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以下簡稱少家院)與兒福聯盟合作辦理「家事聯合服務中心親職諮詢站」,透過專業社工協助孩子與未同住方會面,並開設「離異父母親職教育系列課程」期待讓更多父母學習合作及共擔親職責任。
為瞭解親職課程的成效以及是否回應離婚家庭需求,兒盟特別針對離婚家庭進行調查,於2015年12月8日至12月28日期間施測,以台灣本島國小五年、六年級,國中七、八、九年級,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調查方式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就台灣地區19個縣市(不含離島縣市)依母群體分布情形抽取受測學校;總計發出2,929份問卷,回收2,495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2%。其中有一成六(16.3%)兒少的父母「已經離婚、正在離婚或正因感情不好而分居」(N=406)。
二、高衝突離婚家庭兒少現象
根據兒盟實務經驗與調查,發現離婚事件經常伴隨以下三大現象:
(一)「選邊站小孩」:45.5%被迫選爸爸還是媽媽
國外針對離婚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離間子女症候群」(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 PAS),或者「親子疏離症」現象,父或母一方或雙方刻意在子女面前醜化對方,希望藉此讓孩子敵視對方、支持自己,將孩子視為籌碼或工具以爭奪監護權。
兒盟調查亦發現,在台灣離婚家庭裡近半數是「選邊站孩子」(45.5%)。包括二成六(26.0%)離婚兒少表示父母離婚分居時會在他們面前批評另一方,21.3%父母不喜歡他與對方連繫,12.9%甚至斷絕孩子與另一方的聯繫,還會偷偷帶走小孩(12.1%)。也難怪近四成(37.8%)離婚之子在父母離婚(分居)後即很少見到爸爸或媽媽。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第一個學習與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被批評,就如同孩子被批評了一樣,會令孩子感到困惑,如父母持續劇烈衝突,使孩子被迫選邊站或夾在父母間無路可退,最終傷痕累累的反而是孩子。
另值得留意的是,當家長將孩子視為談判的籌碼或工具時,「選邊站孩子」很容易會配合父母拒絕另一方探視。因此討論離婚後的子女照顧安排,應從孩子的需求與發展出發,而非僅停留表面層次的尋問孩子意見,才是真正符合子女最佳利益。
(二)「出氣筒小孩」:10.3%被無辜遷怒
超過四成(43.7%)父母離婚時會吵架、打架,也難怪一成(10.3%)兒少表示父母離婚時變得「容易生氣,打我或罵我」,他們無端捲入父母衝突,而成了父母離婚風暴的出氣筒。
離婚事件容易令家長情緒失控甚至殃及小孩,孩子不該承擔爸媽的情緒壓力。因此提供各種支持系統與紓壓管道,協助此類家長宣洩情緒,並提醒家長隨時留意自己是否將孩子當作出氣筒,是離婚親職教育的重點之一。
(三)「傳話筒小孩」:59.2%父母不聯絡、不往來
協助孩子與未同住的父母持續維繫親情,可以減少離婚對孩子的衝擊和影響。然而調查卻發現,離婚後父母老死不相往來,讓孩子成為「傳話筒小孩」(59.2%),包括:42.7%爸媽離婚分居後彼此不聯絡,以及28.3%離婚父母彼此會冷戰、不說話。孩子被迫成為傳聲筒,夾在父母間傳話。
即使父母事前協定與規劃好未來子女會面狀況,如離婚後即斷絕往來、或是一直把孩子當傳聲筒,這除了使孩子感到為難,當事前的規劃碰到狀況須不斷調整(如:約好孩子一週見爸爸一次,但由誰帶孩子去爸爸家?孩子放寒暑假出去玩,會面該怎麼辦?)雙方拒絕聯繫對教養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困難,甚至衍生更多衝突。
三、親職課程服務成果
根據上述現象,兒盟特別針對離婚訴訟家庭設計「離異父母親職教育系列課程」,從2015年至2016年總計已有1345人次參與。陪同親子會面服務三年來亦已服務249案次[1]。進一步分析教育課程的回饋問卷[2]發現:
(一)九成一家長表示親職教育課程有高度幫助
本次調查發現,透過此類家庭需求設計課程,整體來看有九成一(90.9%)家長皆表示課程內容對他們有高度幫助[3]。
(二)近八成了解擬定子女照顧計畫
進一步了離婚家長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發現以子女照顧計畫的學習效果最好。包括高達八成(79.9%)家長學到「擬定子女照顧計畫時要注意的重要原則」,七成八(77.8%)家長學到「以孩子目前的年紀,擬定照顧計畫時要特別注意哪些事情」、以及七成二(72.0%)家長因此「得到一些建議或參考方式,來設計我的子女照顧計畫」(N=676)
(三)僅六成學會與另一方合作當父母,待加強
但值得留意的是,僅六成左右父母學到為了孩子應與對方保持聯絡(60.2%),以及不逼孩子選邊站(68.4%)需要再加強。可見僅憑兩次課程其實難以改變家長的部分認知,後續除調整課程內容外,如何提供相關資源持續輔導協助,是未來重點工作項目之一。
四、呼籲-共親職停看聽
父母離異的孩子在遭遇生活劇變時,心中常有很多不安和疑問,如父母帶著錯誤的觀念或認知,長期忽視孩子的狀態和需求,將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長遠的傷害,為此兒盟對離異家長提出以下呼籲:
(一)停-停止衝突
目睹父母衝突和夾在父母間的為難都將使孩子在父母離異時痛苦萬分。因此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方,以及讓孩子知道父母離婚後他仍然可以繼續和雙方維持聯繫,就是減少離婚對孩子傷害的第一步。
(二)看-看見孩子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照顧安排是什麼?如何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放心地愛爸爸也愛媽媽?如父母能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前提,著眼於孩子的需求,共同商討及規劃孩子未來的照顧方式,以及能配合孩子的成長不斷調整照顧安排,則會是減少離婚對孩子傷害最關鍵的的一步。
(三)聽-聽聽建議
離婚後,仍要為了孩子持續與對方溝通、聯絡,對所有離異父母來說都不容易。為協助父母在離婚前、後都能為了孩子的最佳利益與另一方合作,兒盟提供各種資源,希望藉由讓父母聚焦於孩子的照顧議題,協助父母理性溝通、達成照顧子女的共識。以下為兒盟共親職資源:
- 「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家事聯合服務中心親職諮詢站」
兒盟自106年3月1日起入駐台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聯合家事服務中心,派駐專業社工員與家長面對面討論孩子的親職教養問題,並透過資源連結與轉介,協助分居或離異後的父母共同合作,擔負親職教養的角色與責任。
l 服務對象: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l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5:00。
l 地點:台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聯合家事服務中心
- 「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服務」
夫妻在分居或離異過程中,有時會因為衝突等因素,導致孩子不能跟其中一方見面。透過陪同親子會面,由社工協助安排並全程陪同,以減少父母的溝通問題,降低孩子的不安,讓孩子跟未同住方在輕鬆的相處時光裡維繫親情,並協助父母與孩子逐步建立日後自行探視的基礎。
l 服務對象:法院審理中案件或強制執行案件,有需要社工陪同會面者。
- 未成年子女照顧計畫
是一套工具書,裡面提供離異父母溝通的原則、與孩子會面交往的方式、各年齡層兒童的案例和注意事項等等;裡面也設計了各種工作表,父母可參考、使用該表格來擬定自己和孩子未來的生活照顧計畫。
l 下載網址https://goo.gl/hrZHk2
- 兒盟親職教養專線
教養專線是由兒盟專業社工透過電話與父母談談孩子的事,舉凡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問題、親子關係及家庭問題;或是當父母離婚,如何告知及安排孩子後續生活照顧等問題,都可以來電諮詢。
l 服務對象: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l 服務時間:每週一至週五下午2點至5點。
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1]統計時間為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
[2]第一類課程「友善父母(一)離與合之間,做孩子永遠的父母」課後回收有效問卷共585份。第二類課程「友善父母(二)如何擬定子女會面交往計畫」課後回收有效問卷共676份。
[3]詢問家長「聽完今天的內容,您得到幾分幫助(1-10分,最高10分)」,有九成一(90.9%)家長給予7-10分之評分。因2015年之問卷未含括此題項,因此本題僅呈現2016年之調查結果(N=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