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兒童生活失落事件檢視與分析
2016.07.0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自921地震後服務失依喪親家庭,因為深刻體會孩子在面對失落事件時,除須面對情緒起伏與失落調適的辛苦,更有強烈尋求陪伴和支持的需求,是故從服務經驗讓我們思考,若能提升孩子因應失落情緒的能力,將有助減少失落事件的衝擊,所以,我們在2012年開始以國小學童為對象,深入校園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教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失去。本次分析對象為2015年至今曾參與兒盟生命教育方案的學童,方案分為校園宣導及班級輔導,校園宣導共計回收1621份有效問卷,班級輔導共計回收467份有效問卷,分析結果如下:
平均每月1起 因「失落事件」造成的悲劇
生活中的「失落事件」,可依性質分為三類,分別為「關係失落」、「生命失落」和「實質象徵失落」:1「關係失落」指的是一個人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疏遠或分離,這些人可能是他的手足、父母、親戚或要好的朋友;2「生命失落」指一個人被迫面對生命的死亡和離去,死亡的對象可能是他的親人、朋友或寵物;3「實質象徵失落」指物質的遺失、損壞或成就無法達成,像是心愛的東西不見了、考試考差了或表現不好被處罰等等。
統計過去一年國內因為失落事件而「自殺、自傷或傷人」的新聞案件,發現見報的重大案件至少就有101件,且其中13件當事人為兒少,平均下來每個月至少就有1件。
一成五(15.0%)兒童歷經「生命失落」
本次調查發現,半數(49.9%)兒童近期曾經歷「關係失落」,代表孩子曾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發生關係變化,使得關係疏遠或遭遇分離;三成五(35.1%)兒童則經歷「實質象徵失落」,代表孩子失去了某些喜愛或想追求的東西;此外也有一成五(15.0%)兒童歷經「生命失落」,代表在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對象,因為死亡而使孩子與他們永遠分開。
進一步分析兒童經歷失落事件的情緒反應,大多數(79.5%)孩子表示很傷心、難過、很想哭,二成(20.2%)孩子會出現憤怒、生氣等情緒,少部分孩子則會感到害怕、緊張、自責或失望等。
三成(29.8%)兒童即使悲傷難過,也不會尋求協助
當我們詢問孩子,能不能接受自己不同的情緒?約一成(8.9%)孩子表示他們無法接受;進一步詢問孩子如果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能不能與別人分享這些令他感到不開心的事?則約有四分之一(26.2%)孩子表示他們不會這樣做;此外更有三成(29.8%)孩子表示即使他們覺得悲傷難過,也不會去找人幫忙。
七成(70.2%)兒童透過做其他事轉移注意
整體而言,能夠面對情緒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因應方式,對孩子來說最為重要。不過如以「自己或找人去做別的事」(70.2%)這項比例最高的方式來看,孩子透過暫時脫離失落情境或失落情緒來調解個人心情,雖然對於短期調適心情有幫助,但如果孩子遭遇到嚴重影響生活的重大失落事件時,「延遲面對」對調適心情的幫助就很有限;此外如果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中的自傷或傷人行為,大人更應關注並即時介入。
不能說的秘密:
六成一(61.4%)兒童無法開口談「死亡」這件事
因為「死亡」而使重要的人與自己永遠分開,是每個孩子未來都會遭遇到的生命失落。然而調查卻發現,超過六成(61.4%)孩子表示他們無法與人討論死亡的事情,而可能選擇將悲傷情緒默默放在心裡。
兒盟服務災後失親的孩子至今已十七年,在服務中發現孩子失親後會面臨到不同的生活問題,也各自帶著複雜的情緒生活著。這段過程中,孩子除了悲傷、難過,也可能對死亡充滿無法接受的不解;有些孩子因為不知如何處理而選擇隱藏情緒、有些孩子因為失親而被期待要提早獨立、有些孩子為了讓父母已缺席的生活可以繼續而努力地適應和自我調整。這段路,一點都不輕鬆。
兒 盟 呼 籲
失去是生活中一定會有的經歷,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到「失去」,有時失去的是心愛的物品,有時失去的卻可能是一段重要的關係或最親近的人,但我們卻沒學過怎麼跟失落相處。教孩子面對失去,練習向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好好說再見,更顯得重要,因此兒盟提出以下呼籲:
1家長多關心
家長平時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如果孩子出現特別低落、憤怒或沒食慾等較異常的反應,家長可主動開啟對話,瞭解孩子日常生活狀況。如果家長不知如何開口,可以撥打免付費的教養專線(0800-532-880),兒盟社工會與家長一起討論最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
2學校要重視
兒盟設計並規畫兒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方案,期待透過生命教育課程,教孩子面對失落時的處理方式和步驟,讓孩子學習安撫自己、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最後進而能在身旁的人有需要時予以安慰。此外兒盟也以災後失依失親家庭服務之經驗,出版相關書籍繪本,希望藉由這些書籍媒材,作為陪伴、輔導有失落議題兒童之參考。歡迎學校來電諮詢(04-2202-2210)。
3孩子放心說
為了傾聽孩子的煩惱、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兒盟開辦免付費的「哎喲喂呀兒童專線」(0800-003-123)及「踹貢少年專線」(0800-00-1769)。期望透過這些開放的管道,讓孩子暢所欲言,放心說出心裡話。
<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