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青少年遊戲空間不足 普遍活動量未達WHO標準
特公盟近年不斷提倡兒童遊戲權,發現公園設施大多是為12歲以下兒童設計,忽視了青少年的遊戲需求,許多青少年沉迷3C產品和手遊,其實不見得是他們不願意去戶外,而是社會氛圍對青少年不夠友善,普遍缺乏適合12至18歲兒少使用的公園或活動空間,他們在缺乏適合場所來放鬆、交流之下,更依賴虛擬世界的互動。
《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強調兒童遊戲權,政府有責任推動適合0至18歲兒少都可以使用的遊戲空間。遊戲能培養兒少的人際關係、溝通與協調力等社交技能,公園裡的遊戲設施更能刺激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心理韌性,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建立自信。當孩子到升上國高中後,開始有更多的補習和課業壓力時,戶外遊戲和運動也有助於暫時遠離壓力和情緒宣洩。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1至17 歲的青少年,最好每天都能有一小時的中高強度活動量,但根據2022年臺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發現全台國中生僅22%、高中生13.6%有達到運動量標準。兒盟今年調查發現台灣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七年級,發現他們每周平均運動時間僅4.8小時,更有近四成(38%)的學生幾乎不運動。進一步分析,僅30.6%國小生、24.9%國中生每周運動量有達到活動量標準,可以發現兒少隨著年齡增長,運動量卻越來越不足。
促進青少年運動需要學校、家庭和政府共同努力,家長可以每周陪伴孩子運動或是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運動社團。學校也應創造更多運動的機會,或是增加體育課時間。此外,政府的角色也非常重要,應該建設符合青少年需求與挑戰性的遊具或活動空間,尤其是在學校周邊或社區中,提供青少年足夠的場所進行體育活動,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身心健康發展。
新聞連結
青少年活動空間偏少 特公盟倡議推有挑戰性公園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8441610
延伸閱讀
建立挑戰體能的城市空間!張雅琳:讓青少年證明自我價值,遠離危險行為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335?rec=i2i&from_id=2360&from_index=4
2024 臺灣兒少運動狀況及家長支持調查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