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芬蘭小學運動會和台灣大不同
2022.12.08
在台灣小學運動會安排了表演、列隊進場的環節,孩子們需要花許多時間裝扮和排練,只為給長官和來賓看。在運動競賽中,場地有限需要分配時間表,輪到的年級才能出場,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等候和休息。除此之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參與每個運動項目,大多是運動表現好的學生,才能代表班級參加,運動表現比較差的孩子,只能在一旁當啦啦隊。
運動會真正的涵義是在促進孩子體驗運動項目、享受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讓孩子們開心的玩、發自內心喜歡運動。但是台灣的運動會卻不是單純的運動,而是彼此競爭得到獎牌錦旗才是目的,孩子們如果拿到倒數名次會感到丟臉,或是害班上輸還會被怪罪,也讓運動會漸漸失去本意。
然而,在北歐芬蘭小學的運動會就是單純的運動,是真正以孩子為主角的運動會,不是彼此競爭的「比賽」,而是屬於每一個孩子的「自我挑戰」。在芬蘭小學運動會沒有冗長的開幕儀式、表演活動,運動會項目有短跑、跳高、跳遠、飛盤等,並且如同闖關活動一般,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重複自由參加,沒有比較、沒有名次、沒有獎品,而是真正的運動、同樂。
很多孩子害怕輸、覺得自己運動能力很差,漸漸就變得不喜歡運動。而芬蘭運動會的精神是很好的借鏡,要讓孩子喜歡運動、培養運動的興趣並不難,減少比較和競爭,讓孩子在運動過程中感到快樂,漸漸便會覺得運動是一件享受。
新聞連結:
沒有致詞、沒有名次、沒有獎品的芬蘭小學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