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2 - 數位力,是幫助孩子改變世界的助力!
撰文:吳翊綾
臺灣海洋資源非常豐富,而且不少人也很愛吃海鮮,但「芭樂魚」你有聽過嗎?
現在正就讀大一的周尚蓉,在2020年架設了《芭樂魚》網站。她靦腆的說,當初在建這個專賣新鮮小農蔬果和海產的網購平台時,很希望把家鄉養「魚」和「水果」的元素放在網站名字裡。尚蓉想了很多個版本,最後覺得「芭樂魚」可愛也好記,便把它當作平台的名字。除了網站名字讓人印象深刻外,尚蓉建網站的初衷也讓人非常感動。她在網站收益扣除成本後,全數捐助給兒福聯盟,用以幫助付不出學費或想學習課外專長的弱勢兒童。
一個偶然,點燃心中助人的動力
「當知道有其他兒童的生活是跟我完全相反的時候,我覺得必須要做出什麼事情,因為真的太不公平了,我沒有做任何事情,可是卻能夠比他們得到更多的學習資源。」在一次偶然間,尚蓉看見「中國信託點燃生命之火廣告」,發現臺灣部分弱勢兒童三餐吃不飽、學費付不出、更沒有學習才藝的機會。從小尚蓉雖然衣食無缺,但對爸爸和外公小時候生活貧困,需要半工半讀補貼家用,甚至家裡曾籌不出錢讓他們兄弟姐妹上學等故事印象深刻。於是,她從反思爸爸和外公的成長經驗中,深知教育能翻轉一個人的生命。
當她看見臺灣仍有兒少處於艱困的生活環境後,便萌生希望自己能有實際行動去支持他們。雖然尚蓉想透過捐款幫助他們,但如何讓支持非一時而是永續,成了她最初的理念來源。
將小農誠意直送餐桌,也將資源送給兒少
每次回到爸爸在台南七股的家,尚蓉都覺得餐桌上的海鮮、農產品雖然色澤不美、外觀形狀歪斜,賣相欠佳卻兼具健康和美味。進一步觀察後,她發現其實臺灣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小農,他們願意花上大量時間跟精力研發新的種植方式,儘管收入不多,卻有著只為讓客人吃到最美味、最健康產品的誠意。
當時,尚蓉心想若能架設一個網站,將小農產品營銷和幫助弱勢兒少做個結合,既能拓展小農行銷管道,讓更多人有機會購買到健康又用心栽種、養殖的產品,還可以將部分營收捐贈給需要協助的兒少,心裡一直有想法不斷醞釀,《芭樂魚》的雛型開始有了畫面,2020年決定「去做做看」!
從零開始架設網站、尋找一起合作的夥伴
不過,萬事起頭難。一開始尚蓉不僅不懂架設網站,也不了解農產品、栽種技術等專業知識。於是,她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詢資料,學習架設網站,最後決定以現有網站模板設計《芭樂魚》網站,並使用自己所有壓歲錢和零用錢支付網站空間管理費用。
另一方面,她透過農委會網站取得已通過食品安全檢驗的小農清單,一通通的打電話聯絡清單上的農友。在尋找小農合作過程中她遭遇了許多挫折,尚蓉提到:「一開始打電話邀請小農時,十個裡面有九個不相信我,很多人聽到都覺得我是詐騙集團裝成高中生去騙錢,不然就是有些人覺得我年紀小不太願意合作。」拒絕、詐騙等字眼並未澆熄她的決心,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被多次拒絕後,尚蓉終於找到了在嘉義布袋養殖虱目魚的長材叔叔,成為第一個願意合作的小農。
踏出螢幕,親自感受土地與小農的溫度
有了第一位願意合作的小農後,其他小農開始陸續加入,網站的產品也漸漸豐富起來。當《芭樂魚》網站逐漸上軌道,尚蓉認為雖然網路能夠查到許多的資訊,但缺少親身體驗的深刻感受。因此,她在暑假期間,親自拜訪臺灣各地已合作或尚未合作的農場以了解產品的生長情況。拜訪過程中,小農們熱情分享自己栽種農作物的故事,同時,亦無私地教導尚蓉許多販售農產品的經驗,像是如何提供訂單、合作的方式等,讓她獲益良多。
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讓尚蓉看見小農為了種植優質的產品,花盡心思和精力,每個故事都充滿感動,令她動容。而經營網站也讓她學會如何行銷、如何與小農或客人溝通等,這些都超過她一開始的想像。
兒少也能透過網路改變社會?
數位時代下,幾乎人手一台手機,「網路」對尚蓉而言是「工具」,讓她能不受距離限制,汲取不同知識、經營網路平台販賣農漁產品、從事公益幫助其他兒童等,如果沒有網路她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它們。
然而,尚蓉明白自己仍是一個學生,線上和線下的生活須同時兼顧。所以她會做好時間分配,例如把握時間在公車上讀書,回家後盡快完成作業、複習學校科目,以平衡學習和其他課外活動的時間。她說為了讓自己專心讀書、避免花太多時間在網路社群或遊戲上,平時她會將手機內的社群軟體刪除,等到放假時才將軟體重新下載回來。
數位科技不僅帶給人們便利,更創造了不同的可能性,且沒有年齡限制,即使是兒少,透過網路自主學習發揮影響力,實踐自己的目標,每個人皆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