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童心2 - 迎戰數位教育浪潮,學生還需要老師嗎?
撰文:沈寶莉
談起線上教學,很多老師可能聞之色變,去年「518」一疫更猶如一場創傷。但從事國小國文教學十多年的賴美辰老師,卻在這場「停課不停學」戰疫中,找到不少新發現和樂趣。雖然改變,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但她說:「這件事情我也在孩子身上學到滿多的。」
從輔助學生,開始的「超前步署」
或許因為美辰一直抱著跟孩子學習的態度,她的數位教育學習比其他老師都來得早。美辰說6、7年前因為要替特殊生和資源班學生做個別化教學,因而開始在教室裡使用平板做線上筆順練習和國文預習。剛開始時她覺得很不習慣,除了要同時為學生準備線上和線下兩套課程,新的設備與教學方式也讓她很陌生,後來才能漸漸掌握訣竅。然而,原以為數位教育只是輔助一小群學生的需要,沒想到一場疫情,整個教室倏地搬到線上去。
2021年,美辰因為擔心疫情嚴峻學校可能要停課,便與電腦老師、學生在5月17日那天,以平板和手機在學校做線上教學演練。電腦老師先為學生開好Gmail帳號,美辰也逐一跟學生測試器材,點開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等軟體看看學生使用的情況、跟學生訂立好線上教室公約。美辰說:「沒有想到5月18日就宣佈停課了。」
線上、線下,教室大不同
線上教學並非想像中把教室搬到螢幕前就完成,其實需要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從備課、了解學生狀態、安排學生點名、作業繳交、期末評量、接住家長情緒等等,都跟在教室裡的教學相差甚遠。
美辰說線上教學學生專注時間很短,彼此都需要時間適應和學習。所以她會調整每次課堂的教學目標、縮短單向教學的時間、增加互動、拉長每次繳交功課的期限及提供額外個別輔導、影片回放學習等,除了回應學生有限的專注力外,也讓孩子有較多彈性去適應這些改變。
為了教學,美辰除了熬夜製作教學簡報,希望抓住學生有限的注意力,還得火速上網學習各種線上教學工具,以下是她在「518」後常用的線上教學工具:
隔著螢幕看見孩子的潛力
美辰一度覺得轉換線上教學後,身為導師的她突然變成學生的電腦科老師或家長的線上保姆,工作時間也一下子暴升一倍。而且,孩子在線上教學時最多只能集中十五至二十分鐘的注意力,所以很依重學生的自律和自發性,剩下的時間如何避免學生不會跑去做別的事,的確讓老師傷透腦筋。然而,美辰從中看到學生另一個面向:「有些時候,我都覺得是學生在教書。」離開教室,大人反而能看見另一個世界。
剛開始用Google Meet 做同步教學時,美辰表示自己不太熟悉影片播放時聲音的轉換方式,上課就此停住。但她的學生馬上說:「老師我來教你」。學生透過螢幕分享功能,教美辰一步步設定影片聲音的來源,問題即時解決。之後只要學生遇到軟體使用的問題,她都照此方法引導學生排除困難。
除此之外,孩子還發現線上教學時沒有班上的磁鐵或貼紙計分板。於是他們建議美辰使用ClassDojo這個線上加分平台,因為他們喜歡這個平台的設計、圖像和即時看到奬勵的分數。美辰立即從善如流,引入這個軟體,學生也更踴躍參與課堂活動,她說:「我覺得這就是教學相長」。
美辰更沒想到的是,隔著螢幕,她跟學生的距離反而縮短了。
在教室時,美辰覺得PPT只是一個把教學目標填進去再教學生的工具,但換到線上教學時,學生製作的預習簡報打破她對這個工具和單向師生關係的想像。「老師就是很單純的用PPT做教學,可是小朋友會告訴我說還可以新增影片、音效等。因為他們看過很多動態梗圖或YouTube影片,他們覺得剛好可以放在他們要做的學習主題或專題報告裡面。他們就會告訴我說,要怎麼加進去讓簡報變得比較生動、活潑。甚至有小朋友會說:『老師我們可以來擔任小老師』。」美辰說有時孩子分享預習簡報的五至十分鐘,可能是全班最聚精會神在上線上課的時刻。
沒想到,一個工具,竟可讓美辰一腳踏進學生的世界,學到截然不同的「語言」。可是,家長們心裡想的又是什麼呢?
愉快的線上學習經驗,帶動良性親子互動
美辰不諱言說,線上教學的確會因不同狀況而無法完成原訂教學目標。她先讓學生和家長了解,目前學習不理解的部份先以個別輔導的方式處理,其他進度落後部分待回到學校時再處理,先穩住學生和家長的情緒。
相對家長的焦慮,學生驚人的適應力和學習力竟成為美辰的重要支持。她說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孩子便熟悉線上教學的模式,甚至在回到學校上課後,希望老師繼續讓他們用Google Jamboard做小組報告,又或改以線上方式繳交作業。美辰認為,這是孩子在過程中明白到3C產品除了「打怪」或聊天外,還可以用在對自己更有益的學習事務上。
對於學生的改變,美辰謙虛的說,自己是比較幸運的老師,剛好碰上的是小五升小六的班級,孩子比較可以溝通和自發學習,所以學生在這過程裡得到比較愉快的學習經驗。
「因為看到孩子有這些正向改變後,家長慢慢能夠接受小朋友帶手機跟平板來學校。』孩子的改變,帶動家長從完全禁止使用3C,到願意花時間約定使用3C方式、陪孩子完成線上作業等。「我還蠻開心可以看到這樣良性的互動」美辰滿足的說。
面對數位教育全面展開,老師真的會被AI取代嗎?
從2022年起,教育部將連續四年投入兩百億元預算推動台灣的數位教育,並喊出「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面對這樣的教育改革浪潮,前線的老師有何想法呢?
美辰表示剛開始轉為線上教學時,的確會擔心老師的重要性會被影響。但後來她發現學生其實喜歡的不是新穎好玩的軟體,又或者是多樣化的教學素材或影片,而是他們感受到這些教材內容是老師花時間且真誠希望幫助他們學習而出現的。當她跟學生討論回到學校上課的問題時,學生回饋說:「老師我們還是想要趕快回到學校,因為面對面聽老師上課還是比較有趣,比較有溫度。」
面對改變,對學生非常負責且積極求變的美辰彷彿已準備好迎戰:「我自己會分兩部分做準備,一個部分就是提升自己的數位能力,政府應開更多這方面的研習,讓老師在軟硬體上知道如何去為學生篩選和準備。另一方面,我覺得大人需要準備的是:『如何去跟孩子一起管理和規劃他們的學習進度跟內容。』因為以前孩子並沒有機會可以大量、長時間的接觸數位產品,但如果這是未來趨勢,那老師就有責任陪伴孩子,甚至陪伴家長一起來幫助孩子建立使用3C產品的正確習慣跟態度。」
這股數位教育浪潮已勢不可擋,但在五花八門、絢麗、快速改變的軟硬體背後,大人們能否看見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並願意跟他們站在一起去適應及轉化為對自己有益的學習資源可能更為重要,這也是教育不可被取代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