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不是孩子愛熬夜,而是生理機制讓青少年晚睡晚起
2022.03.22
近日教育部教育部研擬「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其中包含早自習禁止考試或可不參加早自習等延後上學時間的措施,引起社會許多討論。
睡眠不足一直是求學階段的重大問題,根據兒盟2019年的調查,青少年平均睡眠時數為6.9小時,遠低於醫學協會建議的8到9小時。延後上學期許能改善睡眠時間不足的現象,而為何需要延後上學?也許與青少年早上難以起床的大腦科學有關。
早在20年前,就已有研究者指出,進入青春期後因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點明顯逐漸往後,於是出現「生理時鐘向後位移」的情況。這使得入睡時間變晚,而白天醒來時褪黑激素仍處在高濃度,也使得嗜睡程度上升想賴床。呈現的現象便是青少年期生理時鐘會偏好晚睡晚起的狀態,這現象也會隨著年齡增長再慢慢的變化。
雖說這現象依然有個別差異,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如此,但依此,也許我們可有另一種觀點看待青少年的晚起,透過理解,也許更能促進親子關係,理解青少年的狀態。
相關文章
✅【青少年 x 睡眠長度 x 生理時鐘】科學睡眠支持國高中學延後上學時間!
✅美國睡眠醫學會:青春期正常該「晚睡晚起」!
✅研究:青少年7點上學,就像成人5點上班那樣疲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