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
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
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概況
八成以上兒少很常使用網路社交平台, Messenger、Instagram、Facebook以及LINE最多
六成六兒少認為在網路上交朋友比現實生活容易
有26.5%的兒少遇過網友提出特殊要求,較2020年增加
社交焦慮現象--社群恐慌(FoMO)
詢問當他們產生這些負向情緒後,他們的求助管道為何?結果發現竟有過半(50.6%)的兒少「選擇什麼都不做」,最讓人擔心的是,更有超過一成(10.5%)兒少選擇詢問網友,使用這些求助管道的比例都高過「告訴家長」僅9.6%及「諮詢老師或輔導室」的7.4%。
新型態的社交焦慮—拿隱私換友誼的Zenly app
呼籲
1.業者
對於14-17歲的未成年使用者提供相對應的防護,應加強並宣導兒少求助管道及檢舉機制,讓兒少在使用遭遇困難有求助的資源。
2.學校
學校應增加培養兒少網路素養課程,在教學面建議以情境式教育,讓兒少認識可能上網會遭遇的狀況,討論正確的網路使用禮儀,教導孩子在隱私與社交中如何取捨,並提供學校求助管道,學校可以成為承接他們的一面網。
3.家長
家長應留意兒少是否有此特質及影響,一旦發現兒少有社群恐慌的狀況,家長可跟孩子一起練習正念,透過正念的練習讓自己平穩的靜下心,穩定面對網路問題帶來的情緒影響;家長也可與兒少討論共同擬定計畫,減低其網路使用時間與規範內容及設定,建議使用app或手機內建功能,每日觀察記錄個人的軟體使用情況;並依其擬定可行的減少社交軟體使用計畫,設定每日軟體使用時間,可搭配設定手機鬧鐘或以番茄鐘工作法,逐步減少使用時間。
4.專業協助
若家長認為孩子或兒少覺得自己在網路使用時,有時不自覺感到焦慮,不時察看手機,或不斷更新、確認其他人的動態,甚至因此失眠、影響生活,可先透過附件的社群恐慌量表初步了解是否有此問題,若深受困擾或有求助需求,可與兒盟踹貢少年專線服務聯繫(0800-001769),或至身心科門診接受醫師完整評估。
附件
社群恐慌(FoMO)量表
請依照自己的真實狀態,回答以下題目 |
非常 同意 |
同意 |
不同意 |
非常 不同意 |
4-1.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網路上那些人,擁有很好的生活經驗。 |
|
|
|
|
4-2.看到朋友在網路上PO很好的生活經驗,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他們一樣。 |
|
|
|
|
4-3.當我上網看到朋友在做好玩的事情(如:一起吃喝玩樂),卻沒有找我,我會擔心。 |
|
|
|
|
4-4.如果我不知道朋友正在做些什麼,我會感到焦慮。 |
|
|
|
|
4-5.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或笑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
|
|
|
|
4-6.有時,我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 |
|
|
|
|
4-7.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 |
|
|
|
|
4-8.當我有開心(很chill)的事情,我一定要分享到網路上(如:更新動態)。 |
|
|
|
|
4-9.當我錯過跟朋友在網路或社群上約好的聚會,我會感到困擾。 |
|
|
|
|
4-10.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 |
|
|
|
|
兒童福利聯盟(2022)。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