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無聊」有助於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嗎
2020.11.05
sons-grounded-bad-behaviour-school-bored-unhappy-cute-male-children-sitting-table.jpg)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有豐富的學習,用心安排許多活動、課程和才藝,但是英國的心理學者指出,「無聊」有益孩子身心發展和培養生活技能。他在《無聊科學》書中寫道,人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感受「無聊」,因此努力了解周圍的世界、尋找外部刺激。對孩子而言,如果有妥善的安排,「無聊」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讓自己脫離無聊的狀態;未來成人以後,也會更有能力因應困難。
但是兒盟在「台灣兒童休閒與自由遊戲現況調查報告」發現,超過3成(33.0%)兒童平日休閒遊戲時間不足1小時,而且年紀越大,遊戲時間越少;此外,半數以上(52.5%)家長認為孩子如果空閒會無所事事,應該要幫孩子安排活動,意味著台灣的孩子休閒時間有限,也沒有機會練習擺脫無聊。
其實在兒童權利公約中,孩子享有休閒與遊戲的權利,而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也呼籲每天最少要讓兒童有1小時的遊戲時間,讓孩子自行決定遊戲的內容和方式,確保孩子能擁有健全的身心發展。
而家長除了安排遊戲時間外,能如何積極運用「無聊」呢?作者建議每天能為孩子保留空閒時間,讓孩子自由遊戲,或是允許孩子無所事事。同時也能安排合適的居家環境,例如準備回收物品當作遊戲道具、安排遊戲的角落,或是帶孩子到戶外玩耍、探索大自然。透過觀察或開放式的問題,了解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也能輔助他們發明遊戲喔!
延伸閱讀
兒盟調查:3成兒童平日遊戲時間不到1小時
新聞連結
兒童教育:「無聊」對小孩原來並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