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玩,是孩子成長的必要元素
2020.01.09
photo by senivpetro@freepik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元素。但是怎樣的玩法,能讓孩子玩得輕鬆自在,又可兼顧其身心發展呢?
近年來,香港部分幼稚園嘗試推行「自由遊戲」(free play)時間。這種「玩」的模式不是用來配合課程的目的,而是希望學生有一個可以單純地「為遊戲而遊戲」的時間,以滿足孩子熱愛玩耍的天性,並讓他們發揮創意和想像力。
自由遊戲(Free play)的概念在 1836 年由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提出,他運用自己的數學及建築專長為當時自己成立的兒童遊戲活動機構的孩子設計了幾套以幾何造型為基礎的玩具。更有趣的是,福祿貝爾後來為這個兒童遊戲活動機構命名為 Kindergarten,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幼稚園。可見,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透過遊戲教育讓孩童訓練創造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在幼稚園實施「自由遊戲」時間的陳慧嫻校長表示,因為在玩的過程中,孩子不再有教師的示範,需要主動探究、跟同伴協作,所以學校推出「自由遊戲」時間後,學生整體的學習動機、主動性和表達能力都比以前好。
您的孩子平常都怎樣「玩」的呢?有沒有適當的遊玩時間呢?
誠意邀請您透過「兒童休閒生活問卷調查」告訴我們,完成問卷者還有機會抽原燒禮券喲。
問卷連結